《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的绝顶佳作,刻画了封建时期的花妖狐媚、奇人异行。它不仅是中华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明珠。
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上半句说了书中内容,多为鬼怪离奇之事,下半句则说了写书的目的:鬼怪离奇,不过是人间的另一张脸罢了,却多为儒家正统所不屑讨论。
作者蒲松龄,虽腹有诗书,却无福于官场,多次落榜后,终于在老年考取贡生,也算不得了无成绩,以表慰藉。
柳泉居士在家门口摆上个凉茶摊子,供过往行人落脚。作为回报那些四处奔波的行人将听到的奇闻异事讲给老先生听,行人与老先生各取所需。入夜,一盏昏暗的油灯、一支蘸墨的毛笔造就了《聊斋志异》。
作为孑然一身的底层小人,蒲松龄深知人间疾苦,比起那些超脱的贵人,自然更加情深意切。
《聊斋志异》大部分文章写了山精野怪的故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善人”的形象跃然书中,而有些“人”的形象,往往都是恶人。
这就不得不提清朝的文字狱了。雍乾时期,读书人大都不敢下笔,有些书也就不得不托山精鬼怪之口说出了。
无论是心怀善意的聂小倩,或是咯咯直笑的婴宁,还是有着深厚情谊的王六郎,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正如儒家正统不屑讨论的那样,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封建社会。那么,凭此就能说明它是一本封建糟粕吗?当然不是。或者可以这样说,以“封建糟粕”来形容《聊斋志异》,实在是太过于片面、狭隘、浅显了。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看来,的确有封建的意味,可事实绝不止于此,它更该被奉为中国的文化杰作,绝不亚于四大名著。
在这里,我就要赞颂蒲松龄的“神探”一职。这里的“神探”就不是指判官断案了,而是我认为蒲松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山精鬼怪完美地幻化为自己的另一个嘴巴,谈吐卓越,语言犀利,引人深思。
《聊斋志异》,首先“探”的是社会的黑暗,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写出底层百姓被压迫和无畏的挣扎。
其次,“探”的是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封建社会,抹杀了人性的自由;男尊女卑,三从四德,透露出了女性的悲惨命运。
接着,“探”的是科举制度。披露出对人性的侵蚀,科举制度到了后期,愈加腐朽。“八 股文”更是严重摧残了读书人的思想。
最后,“探”的是人民的反抗精神,鼓励人们追求自由,这里的“自由”指的是山精鬼怪们无拘无束的义气与侠肝义胆。
一部《聊斋志异》,话尽人生百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