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从战略上来讲,确实存在方向性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战术上,其实表现还是比较出众的。在单纯的统兵打仗上面来说,可以算的上是将才,在一方势力的领导者上来说,那是有很大欠缺的。
毛主席曾用这段历史,来对比当时的国内形势,指出国共合作就像孙刘联盟,这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而曹魏则类比于日本帝国主义,与它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只有先抓主要矛盾,搁置次要矛盾才能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策略上面来说曹魏的实力最强,蜀汉最弱。这样的情况下,伐吴的成功率不高,蜀汉地理形势比较好,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比较少。这一点后面具体分析。
同时代的赵云、曹操和诸葛亮都从各角度对刘备进行了分析。
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裴注)
赵云向刘备建议:先灭了曹魏,东吴自己的就投降,根本用不着打。曹操死了,曹丕篡立为帝,内部不稳定,我们现在去打,机会非常不错。不应该放着魏国不打,打东吴。打东吴不是不可以,就怕以打起来,不能短时间结束。
总结一下大概的意思是,打曹魏划算,打东吴也可以,就怕短时间不能结束。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第七)
诸葛亮叹了口气说:法正在的话,刘备不会打东吴,即便去打东吴,也不会损失的这么严重。
通篇里面讲,打东吴虽然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损失的太惨重了。重点在于损失上面。
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第七)
曹操听说了法正的策略,才恍然大悟:“刘备干不到这个程度,必然有高人指点”
只有敌人才是最了解敌人的。曹操的看法应该具备比较大的参考价值。
但是从战术上来讲,刘备还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的。
夷陵之战,从综合实力面来讲,蜀汉是不可能赢或者说大赢的,首先蜀汉兵力8万左右,数量上就少于东吴,而且没有成型的水师,关羽的荆州军团被东吴一击而灭,蜀汉本身没有水军。蜀汉的水师完全是不值一提。在兵力不占优,水师也全面劣势的情况下,想打吴国太难了,几乎没有赢面。
明知道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还是打算攻打东吴。确实一个方面是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但是关羽死的时候,到刘备出兵已经过去一年半了。这么长的时间下来,更多的应该是刘备想用这个借口,到东吴这里占一些地盘才是目标。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的知道,刘备的战略目标不是大胜东吴,是为了收回一部分荆州的地盘。所以很能解释为何在行军过程中速度这么慢的原因。
刘备是在等曹魏的反应,因为非常明显蜀汉用大部分兵力压到了东吴这里,东吴出于被动状况,也不得不把兵力集中在蜀汉这边。
这种情况下,是曹魏武统东吴的非常好的时机。不打蜀汉是因为蜀汉最弱,而且蜀汉占据汉中,只需要少量的兵力就可以守住大后方。那么曹魏这东吴和蜀汉打起来的情况下,打东吴是最划算的。
结果曹丕的操作,出乎了刘备的预料。谜一样的操作,曹丕居然选择和东吴结盟,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就非常难操作了。
假如曹丕正常发挥,选择攻击东吴的话,那么东吴必然会选择和蜀汉结盟,划点荆州的地盘给刘备也是非常正常的操作。奈何曹丕不是常人,操作的非常迷,不能抓住对曹魏来说统一的好机会,于是刘备在这样的状况下就非常尴尬了。
复杂的军阀混战阶段,每个势力都是为了尽可能增强自身的实力。
把握各种机会,而且都要冒很多风险。大的风险为了大的收益,假如当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不去冒险攻打益州,他都没有立锥之地。
所以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不要拿成败去论英雄,而应该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理解当时的人,为何做这个选择的原因的角度,去读历史。否则很多时候我们读历史都会认为历史名人怎么这么傻,这么简单的道理都看不懂。那么我们读了很多历史,对自己的帮助也不会很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