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人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记载历史历史人物奇闻逸事,以及记录一些特别人物言行的杂录体小说。这类小说重在品藻人物、崇尚清谈,所以也称之为“清谈小说”,这种小说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风气。
志人小说,其实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这个名目的设立,就是为了和“志怪”相对应。其实,志人的这种形式在文学上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很多古书都有这样的记载模式。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志人多倾向于阐述一些道理,同时还用来议政。这就正如《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那样:“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这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藻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品藻”就是指评论人物风貌、行止、德行等的高劣,其实,品评的内容也不仅仅只限于此,还有一些其他我们现在所不知的评价标准,这种品评并不是出于恶意的。他们所品评的人都是当时的人,品评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清谈”是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根据这样的一个背景,志人小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志人小说今传较少,但是,在若干的作品中,还是可以按其内容将其分为三类:
逸闻轶事。逸闻轶事是指世人不知道却很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有(东晋)裴启(语林》、(东晋)郭澄子《郭子》,(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
笑活。笑话多是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的故事,但是,情节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大多都是在揭示生活中乖谬的现象,具有讽刺性和娱乐性。其趣味有高下之分。《笑林》开了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野史。野史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面言。(东置)葛洪伪托刘放所作《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铁事,也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其中有的故事后来很流行,如王昭君、毛延寿故事,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
在所有的志人小说之中,最著名的非《世说新语》莫属。这部小说是在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主要由南朝刘宋家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指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这本书主要是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铁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从志人小说的整体特点来看,它篇幅知小,叙事简单。只是说一个大致的故事的梗概,也即是平铺直叙一件事情,故事主干讲清楚即可。所以,它的想象力和艺术加工基本比较少。对于人物个性的描写就是简单的点评,没有进行特别深入、细致的记述。所以,这个时候的志人小说。只是最初级的小说维形,而不是成熟的小说。
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它们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倩女离魂》与《幽明录》中的《阿庞》,《柳毅传》与(搜神记》中的《胡母班),《枕中记》与《幽明录)中的(焦湖庙祝》,都有继承关系,唐以后的文言小说中始终有志径一类,《瑞斋志异)是这类小说的顶峰。模仿《世说新语》的小说达到十种之多,这也说明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