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失道而后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道而后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道而后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解读:失道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读:

失道而后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道而后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一章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部分—一《德经》的开篇。前面的章节是《道经》部分,阐释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而《德经》阐释的则是人德,也就是人的行为准则。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即最高境界的德,一动一静之间完全契合于“道”,不拘泥于外在形式,形式上看起来“不德”,其实符合“道”的内涵,是以有德。

“下德”是拘泥于外在形式上的德,表现为形式上“不失德”,之所以拘泥于形式,是因为失去了“道”的内涵,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以无为求无为。

“上德”没有目的,没有形式,没有方法,没有过程,就像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一样没有招式,因此也就没有破绽。因为没有目的,没有形式,所以无为无不为,能达成任何目的,容纳任何形式。

下德,以有为求无为。

“下德”有方法,有形式,有过程,但没有目的。

活在当下,体验当下,是一种处于正念的状态。不管处于任何境地,都能在所处的环境下自强不息的努力去做,不执着于固定的目的,享受做的过程,欣赏当下的体验。

上仁,以无为求有为。

“上仁”没有固定的方法和形式,但却有目的。

上仁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于一种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互相仁爱的大同世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社会。至于达到这种理想社会的路径和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只要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进行实践与探索。

上义,以有为求有为。

“上义”有目的,有形式,有标准,有方法,有路径。

目的还是达到仁爱的大同世界,方法路径是“义”。

“义”就是公正合宜的行为道德标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大概来讲,“义”就是具有“仁爱”内涵的“礼”。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礼”是没有目的而刻意为之的行为规范,失却了“仁爱”的内涵,拘泥于形式,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则。

上礼和下德的区别在于,下德不执着于目的,上礼是没有目的,只有目标,那就是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礼的要求,不遵守则“攘臂而仍之”。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是天地自然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大部分是人类无法理解,无法认识的。

“德”是人们能够认识理解,能够践行的规则。从两者的关系来说,“道”包含着“德”,所以说失道而后德。

“德”是人们能够理解,能够践行的所有规则,这些规则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有对有错。

“仁”是有益于人们,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好,更亲密的规则。从两者的关系来说,“德”包含着“仁”,所以说失德而后仁。

“仁”是人们能够认识,能够理解的对于人们有益的规则,既包含抽象的规则,也包含具体的,可执行的规则。

“义”则是更具体,可执行,更具操作性的正确规则。从两者的关系来说,“仁”包含着“义”,所以说失仁而后义。

“义”是仁爱的具体外显,是达成仁爱的具体手段,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合适的行为准则来实现仁爱。

“礼”原本也是实现仁爱的具体行为准则,具有仁爱内涵的“礼”就可以理解为“义”。

不过,因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也就是“礼”容易使用语言文字记录流传,而较为抽象的仁爱的内涵却难以使用语言文字来记录,就导致“礼”逐渐失去了“仁”的内涵而变得礼崩乐坏,所以说失义而后礼。

“礼”就是“仁义”的内涵不足,从而流于形式的产物,是失去目的,没有意义而强制人们必须做的死板固化的行为准则,甚至渐渐演变成固化阶级层级,维护阶级利益的工具。有压迫就有反抗,这种失去初心的“礼”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动乱,因此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是天地自然的规则,“德”只是“道”很小的一部分,“仁”又是“德”其中的一部分。哪怕聪明智慧远超常人的“先知”或“圣人”,所理解、认识的规则只是“道”的虚华表面。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愚昧无知之人。所以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明白了以上五者之间的关系,修道之人在人生修炼历程中就尽量处于更大、更高的层次境界。在“义”和“礼”之间,尽量倾向“义”;“义”和“仁”之间,尽量倾向“仁”;“仁”和“德”之间,尽量倾向“德”,“德”和“道”之间,努力倾向“道”。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一篇: 三峰山(三峰山之战)
下一篇: 银川中山公园(银川中山公园动物园开放时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