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翻找旧物,重翻了某年4月18日印刷的《扬州日报》“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特刊,在阅读“漫说幸福”版块时看到了入镜《舌尖上的中国》的扬州菜,便仔细阅读了这些美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讲述了“扬州炒饭”的发展和演变,只是文中提到清朝名臣尹继善对扬州炒饭的发展贡献极大,这一说法让我疑惑。尹继善与扬州炒饭无关——《扬州日报》刊文有误
据我所知,与扬州炒饭有关的人物是嘉庆时期的扬州知府伊秉绶。难道是我的认知有误,尹继善与扬州炒饭竟有如此莫大关系。于是,我放下报纸,爬上互联网寻找答案。
尹继善述论(尹继尚照片)
尹继善(1695—1771),字元长,号望山,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杰出政治家。雍正元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雍正六年任江苏巡抚,其后历任江南河道,云贵、川陕、江南和两江等地总督,为雍正、乾隆所倚重,乾隆十九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尹继善在江南为官前后三十年,好诗善文,是当时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
我在网上爬上爬下,东张西望,仔细阅读了尹继善的仕途经历,竟然没有找到一条尹继善出任扬州知府或者他与扬州炒饭有关的消息。倒是嘉庆年间的扬州知府伊秉绶与扬州炒饭相关的信息一条接一条地往外蹦。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后升为扬州知府,在扬任上,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书画治印,有诗集传世。一般认为正是这位在扬州历史上留下贤名的伊知府改良了扬州炒饭,使之流传开来。
据说,当年伊秉绶住在黄氏园(今趣园一带),他与家厨在葱油蛋炒饭的基础上,改良了做法,加入虾仁、瘦肉丁、火腿等食材与饭混炒,用米松散而少黏性,制作时用油不多。伊秉绶经常举行诗文酒会,扬州炒饭成为酒会必备食物。后来这种炒饭逐步传至扬州士绅盐商家厨,乃至酒楼饭馆。伊秉绶罢官回原籍后,将此法带回福建,并在他所著的《留春草堂集》中介绍了扬州炒饭的制作方法。虽然“扬州炒饭”算不上是伊秉绶的原创,但是他的改良对于“扬州炒饭”的发展和流传是十分重要的。
日报文中对尹继善爱好作为以及改良扬州炒饭的前因后果详细介绍,这些文字若放在伊秉绶身上也极为合适。换句话说,如果将文中的尹继善换成伊秉绶,全文叙述就变得合理了。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开播,让一众吃货对着荧屏默默地流着口水。口腹之欲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大事,幸福之源,为文者述之,不可不察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