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馀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於枣祗而成於峻。①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
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於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裴注:
①魏武故事载令曰:"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讬於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兖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覆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於官便,於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
文士传曰: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孙据,字道彦,晋冀州刺史。据子嵩,字台产,散骑常侍。并有才名,多所著述。嵩兄腆,字玄方,襄阳太守,亦有文采。
正文:
任峻,字伯达,是河南中牟县人。汉朝末年天下混乱,函谷关以东地区都震动。中牟县县令杨原忧愁恐惧,打算放弃官职而逃走。任峻对杨原说:“董卓率先发起叛乱,天下之人没有不仇视他的,可是没有人率先讨伐他,不是大家没有这样的心愿,而是因形势所迫不敢去做罢了。明府您如果能够倡导此事,一定会有响应之人。”杨原说:“此事该怎么办呢?”任峻说:“现在函谷关以东有十多个县,能够胜任当兵之人不下一万人,如果您暂时代理河南尹的职务,将能招募之人聚集起来使用,就没有不能成功的。”杨原听从了他的计策,任命任峻担任主簿。任峻就替杨原上表行使河南尹的职务,让各县坚守城池,就起兵讨伐董卓。恰逢魏太祖曹操在函谷关以东地区起事,进入了中牟县地界,众人不知道跟从谁,唯独任峻与同郡之人张奋一起商议,率领整个郡来归附魏太祖曹操。任峻又另外招募了宗族以及宾客、家丁数百人,愿意跟从魏太祖曹操。魏太祖曹操非常高兴,上表任命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堂妹嫁给了他,任峻颇受亲近和信任。魏太祖曹操每次出征他发,任峻常常留守负责军事供给。当时那年尹天旱而发生了饥荒,军队粮食不足,羽林监颍川郡人枣祗建议设置团天,魏太祖曹操任命任峻担任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在许昌附近屯田,获得百万斛的粮食,郡国都设置了屯田官,数年之间,凡是所屯田之地到处都堆积着粮食,仓库都装满了。官渡之战,魏太祖曹操任命任峻主持军队武器和粮食运输。敌人多次入侵夺取粮食并截断了曹操的两道,任峻就让每一千辆辆车合为一队,排成十路并进的方阵,再设置军阵护卫粮队,敌人不敢接近。军国的丰富物资,由枣祗开始经营而到任峻最终实现。魏太祖曹操认为任峻功劳很大,就上表封他爵位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升任长水校尉。
任峻为人宽厚而有气度、又明达事理,每次所陈述的建议,魏太祖曹操大多认为很好。在遭受饥荒的时候,他收养的朋友的遗孤,对其中表亲、贫困的同宗之人,任峻都周济急难资助困乏,以诚信仁义被称赞。汉献帝刘协建安九年去世,魏太祖曹操为他悲伤流泪了很久。他的儿子任先继承了爵位。任先去世,没有嫡子,封国灭亡。魏文帝曹丕追记功臣,赐给任峻谥号是成侯。再次赐给任峻的二儿子任览爵位为关内侯。
裴注译:
①《魏武故事》记载教令说:“前陈留郡太守枣祗,生性忠诚、有才能。刚开始与我一起兴起义兵,四处征战。后来袁绍在冀州,也贪图枣祗的大才,想得到他。枣祗却将自身深托给我,我让他兼任东阿县县令。吕布之乱时,兖州都背叛了,只有范县、东阿县完整保存,是因枣祗率领军队据守城池之力。后来大军军粮匮乏,获得了东阿县的补充而得以继续,这是枣祗的功劳。等攻破了黄巾军定都许昌,缴获了敌人的物资,应当实施屯田,当时商议之人都说应当按照牛的数量上缴谷物,定下了收租的章程。实施之后,枣祗报告说应该按照租赁的牛来缴纳谷物,大丰收时不增加谷物,有水旱之灾时免除,这样又不合适。他反复劝说我,我仍认为应当按照先前的办法,大丰收之时不再更改赋税。枣祗仍坚持自己意见,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让他与荀令君(荀彧)商议此事。当时前军祭酒侯声说:‘按照科律获取官府耕牛,是为了官府之田考虑。按照枣祗的建议,对于官府合适,对于租客来说不合适。’侯声持有这样的看法,使荀令君疑虑。枣祗还是很自信,按照自己的谋划来报告,坚持他主张的收取谷物的办法。我就同意了他,让他担任屯田都尉,安排、实施屯田事务。当时那年就大丰收,之后就按照这种办法大规模屯田,大为满足了军队需求,摧毁灭掉众多的叛逆,攻克、安定天下,以此兴隆了王室。枣祗立了大功,不幸很早去世,就追赠给他郡守一职,还不能与他功劳相匹配。现在重新考虑此事,枣祗应该接受分封,拖延到现在,是我的过错。枣祗的儿子枣处中,应该加授封爵,来祭奠枣祗所作的不朽事情。”
《文士传》记载:枣祗原本姓棘,他的先辈为了躲避灾难,改姓为枣。枣祗的孙子枣据,字道彦,在西晋官居冀州刺史。枣据的儿子枣嵩,字台产,官居散骑常侍。他们都很有才干和美名,有许多著述。枣嵩的兄长枣腆,字玄方,官居襄城郡太守,也很有文才。
(未完成)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