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遗之三
老规矩,先来看一遍原文,再来解读。
《穆天子传·卷四》
丁亥,天子升于长,乃遂东征。
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爰有野麦(自然生也),爰有荅堇(祇谨二音),西膜之所谓木禾(木禾,谷类也。长五寻,大五围。见《山海经》)。重氏之所食。爰有采石之山(出文采之石也),重氏之所守,曰:枝斯,璿瑰(璿瑰,玉名。《左传》曰:赠我以璿瑰。旋回两音)。瑶(亦玉名,瑶音遥),琅玕(石似珠也。琅干两音),玪(皆玉名,字皆无闻。玪音钤瓆),玗琪(玉属也,于其二音),尾(无闻焉),凡好石之器于是出(尽出此山)。
孟秋癸巳,天子命重氏共食天子之属(音供,言不及六师也)。五日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今外国人所铸作器者,亦皆石类也)。器服物佩好无疆,曰:天子一月休。秋癸亥,天子觞重之人,乃赐之黄金之罂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朱七百裹,箭桂姜百,丝雕官。乃膜拜而受。
乙丑,天子东征,送天子至于长沙之山。□只,天子使柏夭受之。柏夭曰:重氏之先,三苗氏之□处,以黄木银采,□乃膜拜而受(三苗,舜所窜于三危山者)。
您读完是什么感觉?
周穆王东征,来到重氏黑水之阿,去采石之山采石了,“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后来送天子东征“至于长沙之山”。
那么咱们现在开始解读。
先来了解一下“黑水之阿”的“阿”!
阿读ē时,
1.是个名词。
〈例〉大丘陵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注《诗·小雅·菁菁者莪》
亦谓山下。
考盘在阿,硕人之薖。
注《诗·卫风·考盘》
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
《穆天子传》卷一
2.水边
郑人不讨,必受其辜。济泽之阿,行潦之苹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注《穆天子传》卷一
3.(山、水或其他的)弯曲处,曲隅。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注《楚辞·九歌·少司命》
沛施佑,汾之阿。
注《汉书·礼乐志》
综上,阿可能是山边大丘陵,或者山水弯曲处。
黑水之阿,就是黑水弯曲处,附近有山或者大丘陵就更好了。
我论证过山海经的昆仑山就是沂山,而发源于昆仑山的洋水是沭河,黑水是沭河支流马站河。
一个网友提醒我,和断裂带平行的河,一般都是黑色的。
而沭河就是沿着郯庐断裂带平行向南流的,而在沭河马陵山段,有大片丘陵,沭河在南部平原东流入海,也很正常。
所以这一片是不是就是黑水之阿呢?
再来看采石之山!
“爰有采石之山(出文采之石也),重氏之所守,曰:枝斯,璿瑰(璿瑰,玉名。)”
玉者,美石也!
马陵山段沭河两岸有两种矿产,全国闻名!
我国现存最大的钻石~常林钻石,就是在马陵山北麓捡的。金鸡钻石也是那一片,被日本鬼子掠夺走了,下落不明。马陵山附近有过2个钻石矿,再加上蒙阴的钻石矿,让临沂成为中国金刚石之都。
东海水晶,更是天下闻名,是全球最大的水晶集散地。
钻石太小,硬度太硬,联系下文的重氏铸器,和3000年左右的生产力,我还是忍痛排除钻石的可能。
至于古人加工水晶的能力,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战国水晶杯,再早点的周穆王时期,问题也不大。
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东海水晶和采石之山吧!
东海优质水晶的产地集中在虎山、房山附近和县城西南岭地。
看到没,有两座山虎山、房山?
那哪座山才是采石之山呢?
我找到两个证据:
证据一:东海县曲阳城遗址
房山西边不远的曲阳乡城南村有汉代城址,2013年3月,曲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遗址有没有西周的土层,网上没找到。周穆王到西汉,几百年时间,问题不大。东海北部有的是更古老的城址,我嫌远,不考虑。
曲阳城东边不远的房山镇柘塘村就是重要的高品质水晶产地。就在房山北边。
证据二:《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䍃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䗡渊。……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䗡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
我研究过一阵西次三经,当时想找到西王母的位置。不周山是马陵山,崇吾之山是大伊山,我按比例去找长沙之山,最合适的位置就是虎山或者房山。
再结合曲阳城的位置以来房山、虎山的位置,我确定曲阳城就是重氏黑水之阿的城,方便镇守、开采房山这个采石之山的文采石~水晶。送穆王东征送到长沙之山,就是虎山。当时的沭河就是走的淮沭新河这条道入海的。当时虎山北边还有一条河泚水,北流注于泑水。北边还有一个泑泽。看地图上的地势,这是可能的。
再来看一下重氏吃的木禾。
《穆天子传》
爰有野麦(自然生也),爰有荅堇(祇谨二音),西膜之所谓木禾(木禾,谷类也。长五寻,大五围。见《山海经》)。重氏之所食。
木禾是什么?来看原文。
《山海经·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我把《山海经·海外南经》的昆仑虚定位在赣榆古城村,和房山几乎就是正南正北。看来东海这片是昆仑虚,没跑了。
现在再来看这些古代的衡量单位,比现在专家吹嘘的要小多了。
寻,长也。陈楚之间曰修,海、岱、大野之间曰寻……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方言》第一
古书载有“倍仞谓之寻,寻舒两肱”、“倍寻谓之常”。寻为两臂伸展后双手指间的长度,故“八尺为寻”。即一寻为八尺;一常为十六尺。由于此长度为普通长度,于是人们将“寻常”引申为普通、一般的意思;不同寻常即指不一般的意思。
围
量词
1·两只胳膊合拢起来的长度。
2·两只手的拇指、食指张开关合拢起来的长度。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禾是水稻幼苗,我基本可以肯定木禾就是水稻。
黄土高原下来的周穆王知道野麦,不认识水稻,就用《山海经》里的木禾来命名了!
至于说木禾是木本的10米大树,长得像谷子,除了可能是香蕉,没其他了。
我更倾向于木禾是水稻。
这里还牵扯出一件事情。
重是颛顼的南正,生的大女儿羲和,羲和生帝尧,帝尧安排和仲去西方昧谷,安排和叔去北方幽谷。
当时我只估计出重、羲和大本营在鲁东南,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就在赣榆古城村到东海房山、曲阳这附近了。
重应该是姓和,寓意吃禾之人,就是吃水稻的!现在又加了一条,镇守、开采采石之山,为远古帝王加工水晶制品。
其实吸引我的是最后的三苗。
我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北边的钻石,后来才转移到东海水晶。
《穆天子传》
柏夭曰:重氏之先,三苗氏之□处,以黄木银采,□乃膜拜而受(三苗,舜所窜于三危山者)。
三苗在马陵山北,那里有重沟镇,官宣是因为相传三国时此处沟河甚多,相互交错连通,故名“重沟”。我以为和重氏可能有关。
就是时间对不上,重是颛顼南正,三苗被尧迁三危山兰山,这是一家子啊!
不会和十日有关吧?羲和的二弟和仲三弟和叔支持二儿子十日上位,被尧派大羿灭九日,流放2位舅舅,迁三苗?这样就通了。
郯城重坊镇在兰山南。
最后总结一下吧:
重是颛顼的南正,封地在重沟附近,大女儿羲和嫁给颛顼侄子帝喾就是帝俊,生的儿子帝尧,还生了十日,后来十日想弑兄上位,结果尧派大羿射九日,灭掉十日9/10的力量,流放支持十日的舅舅和仲、和叔,把重氏部族三苗迁到三危山兰山。
后来重氏沿沂河向南迁,有了重坊。
到了周穆王时代,重氏居住在曲阳城,种水稻,为帝王镇守采石之山,加工文采石~水晶。
我还怀疑和氏璧也是水晶。和氏少见,不懂玉石,敢拿璞石去献宝,那是找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