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以古鉴今 | 赏自荐逸闻,悟求职之道

​以古鉴今 | 赏自荐逸闻,悟求职之道

​以古鉴今 | 赏自荐逸闻,悟求职之道感悟古人智慧,在坚持中释放潜能,在竞争中识得先机。

如何找工作、如何找到心仪的工作,已然成了当今青年人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职业流动更迭并不频繁的古代,似乎只有科举一途才是找工作的正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面对找工作,古人有自己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窥见古人的生活智慧,甚至还能够让今人眼前一亮。

古代的自荐称作“行卷”,也叫“干谒”或“投献”。即,将自己的得意之作献诸名流或者献给皇帝,以期求得一官半职或者给自己赢得声誉。据史料记载,毛遂自荐式求职始于战国,鼎盛于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完善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以古为鉴,能知得失,少走弯路。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1. 主动出击,一鸣惊人 :毛遂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当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奉赵王之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便自己推荐自己,请求跟着一起去。可平原君却根本没把毛遂放在眼里,还讽刺挖苦毛遂:“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针尖马上就会破头而出,先生在我这儿呆了三年,却没什么举动,你还是省省吧!”然而毛遂却从容地说:“问题是您一直没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锥子一样全部露出来了,岂止是露个尖呀!”平原君一听,这个人的脑子反应够敏捷,就答应了。

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都没有结果,此时毛遂唇枪舌剑,陈述利害,豪气冲天,楚王终于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避免了一场杀人屠城的惨剧。毛遂也因此声威大震,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千古美誉,可谓一战成名。

毛遂瞅准了时机,最终自荐成功,在上司万分危急而又束手无策时挺身而出,显示出非凡的自信和过人的才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2. 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冯谖

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_逸闻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冯谖客孟尝君》

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

冯谖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求职者,他是战国时期齐国丞相孟尝君的门客。一次,冯谖奉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城收债,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不要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吧。于是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当地百姓深感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兴冲冲地回来交差,说我为您买来了“义”,可孟尝君见一分钱也没收回来,非常生气。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薛城百姓听说后出城十里相迎,孟尝君这才意识到到冯谖的远见卓识,开始重用冯谖。后来冯谖通过聪明才智,给孟尝君定下了“狡兔三窟”的战略,使孟尝君重新做了齐国丞相,而且地位愈发稳固。

孟尝君门客三千,可谓卧虎藏龙,人才济济,要想独显锋芒是相当困难的,冯谖不急不躁,高瞻远瞩,暗中为自己创造机会,才能最终被认可。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3. 勇于直谏,以量取胜:东方朔

逸闻_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陈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东方朔

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

汉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其中,东方朔以三千竹简自荐书赢得汉武帝的青睐。《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读之二月乃尽。”这封自荐书竟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求才心切,耐着性子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于是,史上最牛自荐书也因此得名。

东方朔幽默的“自荐书”递上去,汉武帝看后也还之以幽默,给他安排了一个“待诏公车”的公职。这个职位就是你在公车(指招待所)呆着,皇帝什么时候想起你了,什么时候给你活干。像东方朔这样不揣浅陋、而且狮子大张口,或许几千年才出一个。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4.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诸葛亮

逸闻轶事_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

东方朔先生尽管很牛,但论结果并不牛,论结果最牛的要数诸葛亮。

诸葛亮成功的关键在于,畅谈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并且根据刘备集团的处境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策略,让刘备心悦诚服,成为宰相。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5. 砸琴自荐,遍赠文轴:陈子昂

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_逸闻

臣又闻太原蓄钜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国家之宝,斯为大矣。今欲舍而不顾,背以长驱,使有识惊嗟,天下失望。倘鼠窃狗盗,万一不图,西入陕州之郊,东犯武牢之镇,盗敖仓一杯之粟,陆下何以遏之?此天下之至机,不可不深惧也。虽则盗未旋踵,诛刑已及,灭其九族,焚其妻子,泣辜虽恨,将何及焉?故曰:“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图者失。”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斯言不徒设也,愿陛下念之。臣西蜀野人,本在林薮。幸属交泰,得游王国,故知不在其位者,不谋其政,亦欲退身岩谷,灭迹朝廷。窃感娄敬委辂,干非其议,图汉策于万全,取鸿名于千古,臣何独怯,而不及之哉?所以敢触龙鳞,死而无恨,庶万有一中,或垂察焉。臣子昂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谏灵驾入京书》

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

据《独异志》载:陈子昂从家乡四川到都城长安,千里迢迢,图展鸿鹄大志。然事与愿违,四处登门,赠诗献文,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受冷言相讥,功名事业,一筹莫展。

一天,有人捧瑶琴一张求售,索价昂贵,达官贵人争相传看,却没有买的。陈子昂看了琴之后,便倾囊把琴买下了。围观者都感到惊奇,子昂道:“我生平擅长演奏这种乐器,只恨未得焦桐,今见此琴绝佳,千金又何足惜。”众人异口同声道:“愿洗耳恭听雅奏。”子昂说:“敬请诸位明日到宣里寒舍。”

第二天,果然宾客满座,他手捧昨天新买来的琴说:“我陈某虽无二谢(谢眺,谢灵运)、渊明之才,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至京,携诗文百轴,奔走长安,到处呈献,竟不为人知。弹琴,我虽擅长,恐污尊耳。”说罢举琴就摔,“哗啦”一声,把琴摔都粉碎,接着他把诗文遍赠宾客。众人愈以为奇,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摔千金,此人必是豪贵、奇人,奇人所作,必为奇诗奇文,不观也知其妙。”于是争相传诵。一日之内,子昂诗名满京华。其中“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之句,使人赞不绝口。

这则故事颇有点虚构,或许不是陈子昂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却符合陈子昂豪门公子的做派,而陈子昂到京中后,的确有过“历史抵群公”的自荐活动,而且这种行为对他科考成功是有帮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陈子昂的这种以文自荐的行为并不止于应举,他中举之后始授九品微官,而适逢武则天欲将高宗灵柩由洛阳移往长安,陈子昂不顾职卑,越职上《谏灵驾入京书》,虽非自荐诗文,但亦属自荐政能,所以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为他走上仕途赢得了声誉。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6. 辞气纵横,沉郁悲愤:杜甫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媿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寮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

公元745年,杜甫结束了自己在齐赵等地的漫游和放荡,满怀政治热情来到京城长安求仕,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求仕生涯却充满了辛酸。制科考试落榜之后,杜甫便开始了诗文自荐之路。

首先,他直接向皇帝献赋。在杜甫心中,玄宗皇帝是十分重才的明君,他相信以自己的才华能打动皇帝,自取功名。所以,当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时,杜甫竭尽所能,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唐玄宗看后也很赞赏,让他到集贤院去,命宰相再考试他的文章。杜甫非常兴奋,他得意地写道:“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可是唐玄宗让杜甫待诏集贤院,其实也是装模作样,并未认真,所以他将杜甫打发到集贤院后,便没有了下文,杜甫向皇帝献赋也无果而终。

其次,他又以诗文干谒王公大臣。杜甫在长安时期的生活比较艰苦,他自己陈述当时的处境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为摆脱困窘,杜甫选择了干谒之路,屡屡向朝中王公大臣诉苦求荐,如“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之类的话语,在那些干谒诗中时常出现。

杜甫长安十年求仕尝尽了艰辛,虽然没有成就他的政治功名,但强化了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也赋予了他的诗歌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杜甫长安十年间,除了部分与官场权贵交往的唱和诗和干谒诗,还有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为他的诗史之诗打下了坚实基础。

逸闻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轶事

7. 献诗求职,拜谒名士:白居易

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逸闻轶事_逸闻轶事怎么读_逸闻

刚到京城的白居易,初来乍到,毫无门路。在反思之后,他找到文坛老前辈顾况,请其指点自己的作品。指点只是其次,如果能被看中,前途无量。白居易很快就拿了自己的“处女作”,一部刚刚整理好的诗歌集,尚只是个手稿本,便去拜见顾况了。从某个意义上说,他的这部“处女作”,其实就是他的“求职信”和“推荐书”。顾况刚见到白居易时,还嘲笑他的名字,在长安,白居不易。他并没像过去一样把文坛新人敬呈上来的诗稿潇洒一扔,而是接下了白居易的诗卷,并随意翻开和阅读起来。这一看不要紧,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把顾况震惊到了,一边表扬白居易,一边说自己刚才那是开玩笑呢。就这样,在顾况的赏识与推举下,白居易逐渐被京城文学界所接受,在长安基本站稳了脚跟,并高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而他与顾况的交往,亦传为文坛美谈、千载典故。

从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构成来看,与后世的干谒相比,唐代文人“觅举”活动中的重点是以诗文自荐,以超乎传统的“自媒体”方式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才能和理想。特别是初盛唐时的诗人们,用诗文自荐,凸显了个性,张扬了自我,成就了一个时代独特的文人群体。唐人的魅力似乎正在于那种以诗文自负的“露才扬己”上。“觅举”的自媒体行为虽然不是人人都有效,但却能激发人们的进取热情。

结语

见贤思齐,近朱者赤。了解历朝文人的自荐逸闻,以古鉴今,感悟古人智慧,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求职谋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凡事没有一蹴而就,都需要我们在坚持中释放自己的无限潜能,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先机。

向优秀者看齐吧,让自己闪闪发光,人生就有无数种可能!

来源 | 山大职联

上一篇: 纪连海:正史未必都可信,野史未必都虚构(图)
下一篇: 野史笔记中的轶事:纪晓岚嘲讽和珅是草包,和珅是怎么报复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