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子午谷奇谋的确“悬危”,但同样变态的奔袭战也不少,并且都赢了

子午谷奇谋的确“悬危”,但同样变态的奔袭战也不少,并且都赢了

子午谷奇谋的确“悬危”,但同样变态的奔袭战也不少,并且都赢了子午谷奇谋的确“悬危”,但同样变态的奔袭战也不少,并且都赢了

魏略原文_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

子午谷奇谋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各朝各代无数史学家争论不息的话题。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到了现在,无论谁再谈论这个话题,都会陷入老生常谈的怪圈,不大可能有新的创意。

但是,从魏晋时代到现在,支持人数和反对人数相比,其变化趋势是:支持人数的增加量远小于反对人数的增多量。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键盘侠加入贬损子午谷奇谋行列,说它是“笨计”、“傻计”、“蠢计”,只有“荒诞不经”、“脑袋进水”的人才想得出。

这么一来,不但魏延本人,那些魏延之后凡支持过子午谷奇谋的人,全被贬损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了。

作为一个资深“三国迷”,我觉得有必要说上几句,谈一点个人看法。

子午谷奇谋现存两个版本:

一、《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二、《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通‘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原文_魏略

两个版本内容大致相同,都是魏延要与诸葛亮分兵,自领精兵万人密出子午谷偷袭关中。不过,第一个版本说的是会师潼关,第二个版本说的是会师长安。

无论是会师于潼关还是长安,诸葛亮都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第一个版本没有交代,第二个版本只是说“亮以为此县(通‘悬’)危”,风险太高。

那么,这里面的风险出现在哪儿呢?

魏略_魏略原文_魏略翻译及原文

反对者认为:魏延走子午谷属于奇兵偷袭,非常讲究突然性,即对行军的速度和保密都要有很高的要求。但魏延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全长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道中两旁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谷道为架在岫岩上的栈道,不可能快得了。而一旦遇到已经破坏了的栈道,就得停下修复;如果坏处太多,就只能边修边行,再遭遇上雷雨天,只能是龟速爬行。那么行军时间无限推长,行动的风声就会泄漏,偷袭的突然性就已经失去了。还有,魏延的奇兵远袭,就必须要和诸葛亮正兵配合、呼应,键盘侠们发怪论说,除非把现代无线通讯设备送到那个年代,否则根本办不到。还有,即使魏延军顺利通过了子午谷,也必须要曹魏长安守将夏侯懋配合弃城逃跑,魏延的初期战略目标才能达到。否则长安城高沟深,魏延万余人是攻不下来的,反倒有被雍州刺史郭淮包饺子的危险。此外,夏侯懋不但必须逃跑,还必须得留下大批粮食,魏延的军队才不会在诸葛亮到来之前饿死。而诸葛亮从斜谷进军,也要走栈道,道路崎岖蜿蜒,魏延等待的时间会很长,乐观估计,至少也得二十多天。这二十多天里,必须老天保佑魏国的大批援军没有到达,否则魏延同样得玩完……

魏略原文_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

反对者的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是,战争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变化的,瞬息万变,哪能像在棋盘上下棋,事事都经过你长时间思考、反复演练、反复核查、反复检验,每一个环节、第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推敲准确再起子落子呢?

海内外誉称共和国开国五大野战军的指挥者,彭、刘、粟、林、徐五人为“五虎上将”。其中的东北野战军作战最剽悍,则东北野战军的林统帅被公认为百年难有的军事奇才。

但这位军事奇才却对华东野战军的指挥者粟裕推崇备至,他曾经私下里对参谋长刘亚楼说:“粟裕尽打神仙仗。”担心刘亚楼没听懂,又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为什么说粟裕打的是神仙仗义呢?

他是这样解释:“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中央的重任,又是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看,说得多好!

打仗,哪里有“十全必克而无虞”的仗的?

魏略原文_魏略_魏略翻译及原文

有七成把握已经很难得了,等有了八九成把握,往往战机已失,无仗可打了。

诸葛亮追求完美,追求周全,用兵看似四平八稳,往往这样,就越加古板。

且看第一次北伐,策划周全,开局不错,但街亭一失,全盘陷入死局。

开国伟人读《三国志》,对子午谷奇谋的评论,也和诸葛亮一样,说:“此计太过悬危。”

但他在淮海全面胜利后,在对粟裕的评价时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就是我!如果没有粟裕,解放战争还不懂要打几年呢?粟裕最大的贡献是提早结束内战,使人民早日脱离战争的痛苦!使国家早日得到休养生息!”后来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淮海战役,仍说:“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

伟人的军事能力,那是连开国“五虎上将”都得服的,仍有“想不到的”的地方嘛。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战略家、军事家,大家也都服。但他在战术方面的经验肯定没有亲自拎刀子在一线搏杀的魏延老到。

而魏延,就和粟裕一样,敢打冒险仗。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称自己这么干,那是“如韩信故事”。

的确,情形跟韩信当年兵出陈仓道大致相同。

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_魏略原文

嘴炮们当然都会当“事后诸葛亮”,横比较、竖比较一番,说魏延面临的局势与韩信当年面临的局势有诸多不同,然后得出结论:韩信暗渡陈仓,乃是兵家致胜奇招,必胜! 魏延偷渡子午谷,乃是白痴笨人才想得出的蠢计,必败!

韩信暗渡陈仓是胜利了,但这胜利也是险中求得的。

关于韩信敢于冒险、善出奇招这一点,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兵出井陉口。

话说,韩信与张耳率五万汉军摧灭代国,准备调转兵刀向赵;当时,与楚国正面作战的刘邦伤亡惨重,为保荥阳一线不失,连夜调走了韩信的三万精锐部队。这样,韩信手下只剩下两万人,且半数是老弱残兵。这仗还怎么打呢?张耳劝韩信休兵罢战,不要去惹赵国。韩信却毫无惧色,催兵前进。太行山共有八陉,除了井陉,还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可走,只因赵国国都襄国就在井陉口以东不远处的平原上,所以赵国二十万大军就屯驻在井陉口。韩信偏偏就选择走井陉。张耳又说了,井陉太险,人不得成列,马不得成行,若敌军在陉中截击,必定全军覆灭!又或者只在陉中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或抄后劫我粮道,或出奇兵截归路,都是灭顶之灾。

张耳说得很对,但韩信不听,他的依据看似很弱、很牵强:陈余迂腐文人,是不会如此用兵的!

万一呢?万一陈余就如此用兵呢?

万一陈余真如此用兵,那就玩完了呗。但战争就这样,您如果总想追求“万无一失”,不如回家抱孩子算了。

但战争的实际发展,就与韩信预料的一样。

类似的情节还发生在刘裕灭南燕的过程中。

刘裕于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集水陆雄兵乘船兴师北上,在下邳弃船登陆,下令留所有辎重在船内,轻装步行,直扑琅邪,然后穿越临朐东南的大岘山,直扑广固,拟生擒燕帝慕容超。

诸将大惊,一齐跪倒相劝,说:“燕人若乘我军力乏,把大岘山的险要通道堵塞住,坚壁清野,将散居百姓迁居进去,只把空荡荡的田野留给我们,我师远道而来,深入敌国重地,不但不能建立什么功业,而且还可能无法安全返回,到时,我军粮尽,敌军大肆发动攻击,那就危险了。”

刘裕不以为然,说:“鲜卑人生性贪婪,鼠目浅短,贪图小利,岂肯自毁稼禾?慕容小儿只以为我们孤军深入一定不能长久坚持,其所用之计不外乎进军驻守临朐,或者退兵戍卫广固,一定不会据险要之地抵抗,更不会清肃四野防备我们。而我军一旦进入大岘山,将士们就没有后退的想法,成功是必然的!”

事实的确如此,刘裕未遗一矢一镞,顺利穿越了大岘山,从而胜利擒虏灭燕。

如果说韩信、刘裕的例子离魏延所在年代太遥远,不妨比较一下与之同时代的曹操北伐乌桓、邓艾暗度阴平吧。

曹操北伐乌桓前,有多少人看好他的前景?

曹操的军队的的确确就差点就渴死在沙漠里了!

当然,最搞的还得说邓艾暗度阴平。

魏略_魏略原文_魏略翻译及原文

钟会的东路大军已被姜维阻死在剑阁,无计可施。邓艾的西路军攻占了沓中,为盘活局势,他决定率军从阴平偷越,直击涪城,迫令姜维回救涪城,以配合钟会大军破剑阁前进;如果姜维不撤,自己则取涪城,下绵竹,奔袭成都。

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属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山高谷深,几乎无路可走,最惨的,还要穿越七百多里的无人区域,他和钟会之间也同样没有无线通讯设备,大军互不通讯息。

但邓艾没有瞻前顾后,他是那么设想的,就那么干了。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看,这偷渡过程,“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足够把人累死。

而因“粮运将匮”,邓艾等人也“频於危殆”,几近饿死。

魏略_魏略原文_魏略翻译及原文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特意安排了一个小插曲: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近闻武侯在日,曾拔一千兵守此险隘,后主废之。”

武松在景则岗力搏猛虎,在下山途中遇上了几个由猎户装扮的假老虎,顿时吓得手足酸软,绝望到了极点。

邓艾他们看到这个大空寨,受惊吓的程度应该不在武松之下。

经过长时间的行军攀爬,且粮食殆尽,他们已经神疲力倦,无力再战。真有蜀兵出现,他们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象这样一支疲兵,到了涪城城下,涪城守将竟异常听话地开城投降了。

我们不能不说,邓艾的运气太好了。

姜维没有回救涪城,邓艾只好按原计划进取绵竹。

如果镇守绵竹的诸葛瞻坚守城池,邓艾这支小部队是攻不进去的。他们劳师远征,没有后勤补给,没有后继援军,最大的可能,就是困死在绵竹城外了。

但是,诸葛瞻却非常配合地带兵出来打。

魏略_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原文

天哪,这应该是邓艾最有可能获胜的战斗模式了。

结果,诸葛瞻一战身死,邓艾军轻易地长袭至成都城下。

如果刘禅没那么轻易投降,而是继续抵抗,邓艾这支小部队同样得歇菜。

但刘禅同样贴心地开城出降了。

对于邓艾这种近乎“变态”的成功,我们除了惊叹,实在找不出别样的形容了。

从邓艾奔袭的过程来看,他的成功的概率并不比魏延高,同样是九死一生,从开场到收场,哪怕只要有一个环节不按他所设想的轨道发展,他都要功亏一篑,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同样会有无数“事后诸葛亮”会拿邓艾的既定结果与魏延未经实施的子午谷奇谋相比,大抛“形势不同论”,说魏延偷袭长安时,魏国事业如日中天,无法动摇魏国人根本;而邓艾和钟会入蜀时,蜀国已疲弊败落,日薄西山,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全盘崩溃……

按照这样的论调,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当然是没有用的,诸葛亮的北伐也同样没有用——魏国事业如日中天,你干什么都是白搭。

现在还出现一种怪论,说东汉末年十三州,魏国已得其九,诸葛亮再怎么折腾,也是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诸葛亮这种瞎折腾实在没什么意义。

要我说,人一生下来,最终都是要死的,说这些话的人,实在没有必要吃饭喝水,直接把自己饿死、渴死算了,因为他们活着也是一种瞎折腾,没什么意义。

还有人通过东晋桓温北伐前秦时,司马勋走子午谷失败;明末起义军高迎祥欲奔取汉中,走子午谷被孙传庭活捉的两个事例来笑话魏延,说这两个事例就是现实版的“子午谷奇谋”,魏延当年幸亏没有实施,要实施的话早升天了。

他们笑话魏延,我反倒觉得他们本身就是活在笑话里面的一则笑话。

魏延的剑是掉落在水里的,他们却要到船里寻找,这不就是寓言故事里的刻舟求剑吗!

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_魏略原文

自古至今,在同一个地点发生战争有什么好奇怪的?

而且此一时、彼一时,谁能找得出完全相同的两场战争?

以此代彼,就是刻舟求剑的表现。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兵走大渡河,惨遭全军覆没;红军长征,好有一段路径与当年石达开所走重合,持上述观点的人,估计会跪地投降求饶了。

但我英勇红军却给这些人狠狠打脸。

所以,战争不能光靠算,主要还是是靠打。

如果什么都靠算,那么曹操就不要打官渡战役了,你人少,袁绍人多,明显打不过嘛;周瑜也不要打赤壁之战了,你人少,曹操人多。东晋的谢安、谢玄更不要打淝水之战了,东晋守军只有八万,前秦苻坚九十八万!

最逆天的是,隋末枭雄窦建德只带领两百多人就去袭击薛世雄的数万大军,这不是没长脑的表现吗?这不是自杀性的袭击吗?

……

但历史就给这些“计算家”们狠狠打脸:曹操打官渡战役赢了、周瑜打赤壁之战赢了、谢安打淝水之战赢了、窦建德袭击薛世雄赢了。

中学语文有一篇课文,有提到“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这一贫一富两和尚打算去南海,贫者只凭一瓶一钵就上路了,富者要筹备金银、舟车,结果,贫者从南海回来了,富者还没有出发。

诸葛亮制定了自称是“十全必克”的平取陇右计划,结果五出祁山,全都无功而返;继任者姜维,十一次北伐,损兵折将。

魏略原文_魏略_魏略翻译及原文

这是已被事实证明行不通的计划,世上也没有什么“十全必克”的战术;魏延不过了提了一个万人规模的奇袭行动,胜负未知,后人有什么资格讥笑于他呢?

个人觉得,不管如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真是蜀汉克复中原的一个机会,遗憾诸葛亮没给魏延机会。

上一篇: 《拾遗记》记载秦始皇会见外星人 是否确有其事
下一篇: 经历什么事会让人大彻大悟 网友: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霍然忽醒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