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钟繇在关中,镇抚诸将

钟繇在关中,镇抚诸将

钟繇在关中,镇抚诸将建安五年,关中始开。这是常被忽略的信息,也是关中诸将叛乱的倚仗。建安十六年(211)曹公欲征汉中,而关西惊扰,诸将转相疑,忧心曹氏“假道伐虢”,遂大举叛乱。张鲁据汉中

建安五年,关中始开。这是常被忽略的信息,也是关中诸将叛乱的倚仗。

建安十六年(211)曹公欲征汉中,而关西惊扰,诸将转相疑,忧心曹氏“假道伐虢”,遂大举叛乱。

张鲁据汉中,遣钟繇讨之。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魏书一 武帝纪》

对关中诸将的叛乱始末,诸书记载详实。本文主要谈谈叛乱前夕的线索,希望能挖掘出些许价值。

从马腾在建安十三年(208)亲身委质来看,关中诸将本是曹操的附庸。

再结合高干、郭援之乱时(202)钟繇可以调动马超、庞德率部镇压,可知钟繇的“关中都督府”,与班超的“西域都护府”性质类似,本质对关西豪族和氐、羌酋帅实行羁縻驾驭的权力机构。

考虑到关中叛乱,是在官渡之战乃至赤壁之战后,彼时曹操已经权势熏天,被时人称作“十分天下有其八”。这就使得关中酋帅的“叛乱动机”显得尤其怪异。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傅子》

因为张鲁自中平年间(188)就已经割据汉中,关中诸将却在建安十六年(211)时才担心曹操要“假道伐虢”。这明显逻辑混乱。可知必有隐情。

我个人倾向,袁曹“官渡之战”的建安五年(200)是重要转折点。

因为同年“关中始开”,大量流亡入荆州和益州的关中士人,自此开始陆续返乡,极大扩充了关中豪强的人口。

双方力量对比的改变,不仅引发了后续的动荡,也引来了钟繇等人的忧虑。

本文共 4800 字,阅读需 10 分钟

① 钟繇在关中

谈到关中诸将叛乱始末,绕不开的人物就是钟繇。

钟繇是李郭霸府垮台后(195),曹氏安插在关中的楔子。他在关中纵横捭阖,游刃其中,颇有些班超、王玄策的风采。

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魏书十三 钟繇传》

繇系颍川人,董卓西迁时(190)跟随关中伪政府一路至长安,官至黄门侍郎,为天子近臣。因其久在关中,熟知风土人物,故被同郡荀彧等人举荐,使出为司隶校尉。

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魏书十三 钟繇传》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钟繇在关中,镇抚诸将

建安五年(200)袁曹决战之前,曹操集团从地理上、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

东侧青徐二州,北部战区由臧霸为代表的“泰山诸将”自治,用以牵制袁谭;南部战区(即广陵郡)归陈登自治,抵御孙策。

中部兖豫二州由曹操自领,是其老巢。

西侧的旧司隶校尉部(即长安至洛阳)由钟繇的“关中都督府”控制,用以牵制并州(高干)、凉州(马腾、韩遂等人)。

钟繇在关中的统治成果相当显著,被曹操赞为“我之萧何”。

太祖与繇书曰:“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適当尔。” --《魏书十三 钟繇传》

关于钟繇的工作成果,非本文重点,不再浪费笔墨。主要谈谈建安初年(196)关中诸将为何会归顺曹氏。

实际自献帝出奔,李傕、郭汜垮台之后(195),刚刚从济阴郡鄄城迁徙至颍川郡许县的曹操,并无“必胜之势”。且彼时袁绍鹰扬河朔,对曹操明显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故有必要探讨关中诸将在胜负未明之前,便押宝于曹操的原因。

个人倾向,关中诸将在建安初年(196)接受钟繇镇抚,归顺曹操,大致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马腾、韩遂等酋帅刚刚历经大战,元气未复。

即兴平元年(194)的刘焉之乱,当时西凉将帅联合益州牧刘焉,欲攻杀李傕。联军战败,刘焉二子被戮,马腾弃守郿县(扶风郡)亡归凉州。

征西将军马腾屯郿而反,焉及范与腾通谋,引兵袭长安。范谋泄,奔槐里,腾败,退还凉州。--《蜀书一 刘焉传》

相比曹操,彼时(195)关中诸将的势力更弱;因此便更容易接受招抚。

其二是关中诸将人众虽多,势力却相当稀碎;还屡兴兵戈,相互残杀。

比如钟繇出镇长安时,便受命调解韩遂、马腾之间的仇杀。当时马腾已被韩遂灭门,其凶暴至此。

(腾)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仇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典略》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韩遂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

因此,曹操征关中时(211)才会抚掌大笑,称“关中诸将各自为战,不易征剿;今齐聚一堂,正好一举歼灭”。

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魏书一 武帝纪》

其三是韩、马等地方酋帅,本就是关中政府任免的官员;因此对刘协心存善意。

初平三年(192)董卓遇刺,李郭攻陷西京。韩、马闻讯,赴长安庆贺。马腾迁征西将军,韩遂迁镇西将军。虽说是羁縻安抚之策,但二人对刘协朝廷,无疑是心存感激的。

是岁,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腾征西将军,屯郿。--《魏书六 董卓传》

且不说二人做贼之前,曾在灵帝时短暂担任过低级僚佐。马腾是凉州刺史耿鄙的军司马,韩遂(当时还叫韩约)是金城郡吏。

这与关中朝廷遣壶寿为冀州刺史,联络故“平难中郎将”张燕(即所谓黑山贼)以牵制袁绍,性质相同。

因此关中诸将接受镇抚,可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之一。

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关中诸将,皆受汉帝所赐印绶

综上所述,曹操选在了一个正确的时间(建安初年)、正确的地点(长安)、正确的人物(钟繇)对关中诸将进行笼络安抚,因此抢在袁绍之前稳固后方,避免官渡之战(200)时双线作战。

彼时关中诸将刚刚经历大败,军力虚弱;而钟繇久在长安任职,熟悉人情风土;因此关中都督府,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堪称杰作。

② 建安五年、关中始开

建安五年(200)关中路复通。返乡的人户,极大增强了诸将实力,打破了微妙的平衡。

汉末丧乱,人畜流离是共识。而关中遭到的破坏则尤其严重。

董卓西迁长安(190),已然灾祸丛生,而允、布杀卓(192),李、郭杀允之后,三辅地区彻底乱套。

李傕郭汜统治时期(192-195),关中“人相残食,斗米数十金”的记载层出不穷,甚至从法正、孟达、王忠等三辅流亡人士的记录中,能清晰看到彼时“啖食人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蜀书七 法正传》

王忠,扶风人,少为亭长。三辅乱,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魏略》

注:“武关”系由关中入南阳。若入洛阳需出函谷关。

《魏书十八 阎温传》末尾,引注了《魏略 勇侠篇》。其中京兆郡鲍出的故事,清晰反映了三辅地区的惨状:

成群的“食人狂魔”;百十人结队而行,以绳索贯人手掌,牵去烹杀。读之颤栗。

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初等怖恐,不敢追逐。--《魏略 鲍出传》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三辅大乱,人相啖食

当时的三辅,无异于人间地狱,故大量人户奔走,东入南阳、南入汉中、益州。从后汉书与三国志的《刘表传》、《刘焉传》中可以发现大量三辅流民的记载,甚至还被益州刘二牧改编为“东州兵”。

建安五年(200)是官渡之战同年。是年“关中始开”。大量侨居外州的关中土著,开始回迁故乡。

比如上文提到的鲍出,彼时已客居荆州南阳,但依然拖家带口返回了京兆新丰县。

建安五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以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魏略 鲍出传》

“关中始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司隶、三辅地区的十余万侨民回迁关中,极大地改变了各地的人口构成。准确说,刘表治下的人户无疑遭到削弱,而关中诸将麾下的人户,则得到大量补充。

彼时随钟繇出镇关中的卫觊,便写信给荀彧,忧心忡忡地说:

“客居荆州的十余万关中人,逐渐回迁,被“诸将”引为部曲。”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馀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魏书二十一 卫觊传》

所谓“诸将”,非指曹氏部曲,而特指韩、马、杨等“关中诸将”。

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魏书二十一 卫觊传》

关中诸将新获人口,势力膨胀。骄矜既生,叛乱便不可避免。

因此,钟繇、卫觊等人便要想法应对。

卫觊的办法是“盐铁专营”,借以交换耕具、耕牛,吸引回迁的关中侨人去“曹氏租界”进行耕作,以此同关中诸将争夺人口。

夫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散放,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巿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魏书二十一 卫觊传》

钟繇的办法相对简单粗暴,将关中的人户尽数迁往洛阳,充实关东;同时“招纳亡叛”。

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魏书十三 钟繇传》

考虑到彼时曹氏与关中诸将的和睦关系,所谓的“亡叛”,大约不是挖韩、马墙角,而是截留南阳至关中的回迁百姓,使居洛阳。避免进一步增强关中诸将的势力。

③ 曹氏与关中诸将的蜜月期

关中诸将叛乱之前(211),与曹氏霸府有过一段相当长的蜜月期。

建安七年(202)的高干、郭援之乱,以及建安十年的河东卫固之乱(205),皆钟繇都督关中诸将讨平。

(1)高干、郭援之乱

郭援之乱时,关中先锋庞德长驱直入,亲斩援首。勇似关羽。

德随腾子超拒援、干於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干,大破之,亲斩援首。--《魏书十八 庞德传》

注:郭援系钟繇外甥。颇疑钟繇长子、次子不见书载,大约有牵涉进“郭援之乱”而遭夷灭的可能。

此役马超为司隶校尉(即钟繇)督军从事,随征,流矢中足;裹其足而复战,大破郭援。高干投降。

超后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典略》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

马超、庞德助战,破斩郭援

马超、庞德由是显名。超迁徐州刺史,德迁中郎将。

超因父委质,故未入朝而代父领军。

德随超叛,亡入汉中。后随张鲁降(215),曹操知其勇,擢立义将军,食邑三百户,同于李典。

(2)卫固之乱

卫固之乱(205)时,故并州刺史高干(这哥们儿“二进宫”),河东强贼张晟等人起兵。钟繇再次都督“关中诸将”讨平。

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幹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魏书十三 钟繇传》

此役参战者未详,但必有马腾。

因马腾归顺曹操而未入朝之前,屯扶风郡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其任务便是“北备胡寇,东御白骑”。

征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典略》

“白骑”即黄巾大帅“张白骑”,即上文所述的张晟。

因此,在曹操平定河北(200-207)的过程中,关中诸将完全受其驱使控制,甚至整族委质。如马腾家族,阖门百口(包括马腾在内)皆居邺县,唯马超与庶妻董氏滞留关中。

正旦,种上寿于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典略》

一言蔽之,建安十六年(211)之前,关中诸将完全可以视作曹操的附庸。

④ 小结

关中诸将的相关记载,在三国史中颇为详尽。但历来视角,皆侧重于马超、韩遂之乱(211);甚至将目光转向了“贾诩篡书”、“许褚护驾”等细枝末节,却忽略了关中诸将叛乱前夕的始末因由。

结合《三国志》相关记载,可以明确看到,关中诸将委质称臣于曹操(196),本就是“形势所迫”。

因彼时他们刚刚经历了大败(194)、且正在遭受饥荒(195-196)。故久在长安的黄门侍郎钟繇、作为关中都督,借刘协之名、诱之以官位,对关中诸将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随着建安五年(200)“关中始开”,十余万侨居荆州的关中士民返乡,极大充实了关中人口,也充实了关中诸将的部曲。

为此,钟繇截留、招纳亡叛,并迁徙关中人户至洛阳;卫觊则利用“盐铁之利”与关中诸将交易耕牛与耕具,吸引人户到己方辖区耕作,以此与关中诸将争利。

虽然关中酋帅在曹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出过大力,供奉军马并先后协助镇压高干郭援之乱、卫固张晟之乱,但随着刘表覆灭,侨居人口返乡,其实力无疑进一步得到补充,也为叛乱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准备。

至于所谓的“曹公讨张鲁、是假道伐虢”,纯粹是自欺欺人的借口。须知,张鲁在汉中割据时(188),叛军首领马超还是个孩童。彼时(211)的叛乱,无外乎“衡量实力”之后做出的计算。

一言蔽之,关中诸将委质曹操,是形势所迫;关中诸将背叛曹操,亦是形势使然。

所以说,哪来那么多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利益计算之下的“现实行动”罢了。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上一篇: 公孙渊事变始末:论孙权的“镇抚四夷”构想
下一篇: 古书里的“海丝”故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