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伎列传
《方伎传》始见于《三国志》,后世史书沿用这个体例,收入的人物也时常变化,《晋书》首次收入僧人。《旧唐书·方伎列传》共一卷,记载三十位方伎人士的事迹。本书选取玄奘、慧能、一行为代表。
“西天取经”的高僧玄奘
玄奘(600—664年),俗名陈祎,洛阳郡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人。唐代高僧、佛经翻译家,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曾在北朝做官,父亲精通儒家经典,因为对隋末政治黑暗不满而拒绝入仕。
玄奘自幼聪明,八岁时就能背诵《孝经》,十三岁时跟随做僧人的哥哥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十九岁又随哥哥前往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学习,二十一岁正式受戒,学习坐禅静修。
在成都学习四五年后,玄奘的佛学修为已有所成,但他不满于此,先后游历京师、江汉地区、河北等地,到处拜师求法,逐渐成长为名僧。此时,佛教虽然传入中国已经好几百年,但佛经的错译普遍存在,佛理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这种水平不能满足玄奘的求知欲,他决心亲自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法。
627年,在未经朝廷许可的情况下,玄奘混在饥民当中出关,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途。他独自一人穿过沙漠绝域,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三年后到达印度。
此后,玄奘进入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跟随住持戒贤法师学习佛法。戒贤法师是当时蜚声全印度的高僧,年纪已经一百岁,很多年都不出来讲学,此次见玄奘到达,亲自为他讲经,时间长达五年。
后来,玄奘又前往印度各国游历,一边拜访学习,一边与各大高僧辩论,得到全印度佛教界的普遍认可。
641年,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戒日王为玄奘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佛学大会。邀请了十八位国王,三千多名僧人,加上那烂陀寺一千多名僧人和两千多名信众,由玄奘担任论主,宣讲佛法。玄奘口吐莲花,新说迭出,引起巨大轰动,连续讲解十八天,没有一个人能驳倒他。
645年,玄奘返回长安,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唐太宗亲自接见,为他安排译经场所及人员,又要求由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介绍西域一百多个国家、地区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后,玄奘夜以继日地翻译佛经。他从印度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历时二十年。
玄奘因为翻译佛经的需要,收了一批得意子弟,传授他的佛学理论,由此创立了唯识宗。唯识宗又叫法相宗,后来流传到日本等地,至今流传不绝。
664年,玄奘圆寂,终年六十五岁。玄奘“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多里,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和翻译的佛经,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依据玄奘西游的故事创作的。
禅宗的创始人慧能
慧能(638—713年),俗姓卢,岭南道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人,唐代高僧,佛教禅宗创始人。
慧能的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成人,家境贫寒,靠打柴维持生活。
慧能从小就深具慧根。有一次,他听到买柴的客人读《金刚经》,迟迟舍不得离去。客人告诉他,在黄梅县(今湖北省黄梅县)有一位高僧弘忍大师善于宣讲《金刚经》。慧能决定去投师学佛。
弘忍大师是佛教禅宗第五代传人,见到慧能后很欣赏他,但害怕寺中僧侣嫉贤妒能,便安排他去碓房舂米。
几个月后,弘忍大师让门下弟子各写一首偈子,考察他们的佛学修为,并宣布,将把衣钵传给优胜者。众僧认为有资格接受师父衣钵的人非大师兄神秀莫属,因此都没有写。
神秀不好意思直接将偈子呈给师父,便于夜里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大师看后,认为神秀没有参透禅宗的精髓。
慧能目不识丁,听别人读了神秀的偈子后,请他帮忙也在墙上写下一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看后暗暗赞赏,但害怕有人妒忌、加害慧能,故意说他也没领悟到真谛。
第二天,弘忍大师来到慧能干活的碓房,用禅杖敲了三下石碓后离去。慧能明白了师父的暗示,当夜三更来到他的禅房。弘忍大师将门窗遮围起来,向慧能讲解《金刚经》要义,并将衣钵传授给他,亲自护送他离开。
慧能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当时传法环境恶劣,慧能隐遁了几年时间,参研佛法。
有一天,他在法性寺(在今广州市境内)听讲,两个和尚看到风吹幡动,一个认为是风在动,一个认为是幡在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顿时一语惊动四座,慧能趁机出示衣钵,众僧大喜,慧能从此在法性寺开坛讲法。
佛教发展到唐代,分出了很多宗派,尤其出现了玄奘法师这样的巨擘之后,社会影响力急剧增加,信众很多。由此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能读懂已经很不容易,想要成佛则难于登天。如何找到一个让普罗大众都能修习并成佛的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六祖横空出世,认为人人都有佛性,要想成佛,无须借助外力,也不需要文字,主张“见性成佛”,以“顿悟”为修习方法,极大地方便了普通信众研习。此说一经提出,禅宗顿时吸引无数信徒,影响力迅速扩大,唐代之后,几乎成为整个佛教的代名词。
从慧能开始,禅宗分为南宗和北宗。北宗以神秀为领袖,传承几代之后逐渐式微。南宗以慧能为祖师,被奉为禅宗正宗,并最终发展出五家七宗,传承至今,流传海外。
慧能的弟子将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坛经》一书,这是唯一一本由中国僧人著述而被命名为“经”的佛学典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713年,慧能去世,终年七十六岁。慧能革命性地提出了研习成佛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佛教的影响力。从此,“禅”超越佛教的范畴,形成了禅文化而深入人心,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一行
一行(683—727年),俗名张遂,魏州昌乐县(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代名僧、天文学家。
一行的曾祖父张公谨是初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亲曾经做过县令。一行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之学。
当时有个学识渊博、藏书丰富的道士,一行曾向他借阅西汉大学者扬雄的《太玄经》,几天后便去归还。道士说:“这本书深奥难懂,我读了很多年,都没读懂,你可以试着好好研读,为什么这么着急还?”一行说:“这本书的大意,我已经研究透彻了。”说罢拿出自己撰写的学习心得给道士看,道士叹服不已。
一行从此名声大振,就连女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都主动结交他。一行对武三思深恶痛绝,不肯相见,躲到嵩山(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出家为僧。
后来,唐玄宗将一行强征入京,负责修订历法。为了准确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一行制作和改进了大量天文仪器。通过观测,一行得出“恒星是移动的”这一结论,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了一千多年,还推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727年,一行编制出《大衍历》,经过检验,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这与他坚持实测的工作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代表着我国古代历法体系已发展成熟。同年,一行便因积劳成疾而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八册《旧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