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40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新清史”——这是一个一般人闻所未闻的词语,但在国内外的清史研究圈子里,却是一个炙手可热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从90年代诞生以来,围绕这个词语的各种评判和争议就没有停止过。有人对它吹捧有加,也有人对它口诛笔伐。
话说清朝灭亡以后,按照中国历代王朝的惯例,承继了清朝的民国就得给清朝来修“正史”,因此民国政府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馆,拉了一群清朝的遗老遗少来修《清史》。因为民国政局动荡,财政困难,到1927年清史馆被迫关门的时候,《清史》也没修完,只弄了个没完工的《清史稿》出来。此后的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政府,都没再重修《清史》,《清史稿》就成了关于清朝的唯一的“正史”。一直到2002年,在国内清史泰斗戴逸的倡导和建议下,才成立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开始了重修《清史》的工作。但是,到今天整整二十年了,新的《清史》还是没有能正式面世。
由于中国自己始终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清史》,所以关于清朝历史的问题就出现了众多的争议。尤其是海外的清史研究者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清朝历史提出了各种看法。而这些看法有很多都和我们传统对清朝的论断不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对于清朝历史的话语体系,海外学界就把这种话语体系称为“新清史”。
那么,“新清史”到底有哪些和我们传统清史不同的观点呢?大伊万试着给各位大大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下面几条:
第一,“新清史”认为,“大清”不等于“中国”,“中国”特指长城以内的所谓“汉地十八省”,而不包括东北、内蒙、新疆、青藏等所谓“内亚地区”,“中国”只是“大清帝国”统治下的一个部分而已;
第二,“新清史”认为,清帝国的成功统治,不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主动接纳和学习汉文化,而恰恰相反,是因为始终保留了“满族特质”,通过一系列拉拢边疆少数民族的手段实现了对“中国”的压制;
第三,“新清史”认为,清帝国和西方的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等帝国一样,也是一个靠殖民扩张建立起来的帝国,清帝国把广阔的边疆地区纳入版图,本质上就是征服扩张的过程。
咱们接受了传统史观教育的人,肯定一看这些观点就觉得很刺眼,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然而有些人却觉得这些观点很合自己的口味,于是趁机拿来一通渲染,什么“清朝是汉人被殖民统治的时代”啊,什么“满清入关是外族入侵中国”啊,什么“满清毁灭中国文化”啊,等等等等。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这些观点可谓流毒甚广。
有鉴于此,咱们就很必要捋一捋“新清史”的这些观点错误在哪里,也才能知道它的危害有多大。
先说第一条。
把“中国”等同于“汉族地区”,把非汉族地区和“中国”割裂开来,这种做法其实是国外的某些学者的老套路了。早在16-17世纪西方人开始来到中国的时候,就开始把长城以内的地区称为“la propia China”或“Sinae Propriae”,翻译过来就是“中国本部”的意思,而把长城以外的地区称为“鞑靼地区”。相应的,在西方人的语境中,“中国人”就被等同于“汉人”,而蒙古、满洲等北方民族则被统称为“鞑靼人”。后来到了近代,日本为了侵华的需要,把这个概念进一步发展,发展出“满蒙非中国”的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先后炮制出了伪满洲国、伪蒙疆自治政府和汪伪政府三个傀儡政权,再让这三者相互承认。
只要三观比较正的中国人,当然都知道这个理论的荒谬。因为“中国”从来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长城也绝不是“中国”的边界线。长城外的东北、蒙古、新疆以及青藏地区,在古代历史上早就和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还直接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就以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来说,从猛哥帖木儿开始,他们就接受明朝的任命,出任明朝的建州左卫指挥使、都督之类的官职,与朝廷来往函件也都以明朝授予的官职自称。努尔哈赤曾对朝鲜使者称“我为朝廷看守九百五十里边疆”,在“七大恨”中又说“我家世代为明守边”,都是毫无疑问地表明了自己家族作为明朝少数民族官员的身份。所以,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是明朝内部发生的一场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而非什么“外国入侵中国”。
而在入关之后,清朝皇帝也一直把自己统治下的国土都视为“中国”。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根据康熙帝的指示,文中的“大清”(满文为Dacing gurun)全部由“中国”(满文为Dulimbai gurun)来代替。所以条约明确规定:“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自《尼布楚条约》开了以“中国”为外交国名的先河之后,此后雍正年间同俄国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也都明确以“中国”作为外交国名。例如《布连斯奇条约》规定:“按照以上划定疆界,由沙毕纳依岭起至额尔古讷河为止,其间在迤北二带者,归俄国,在迤南一带者,归中国。”《恰克图条约》规定:“由沙毕纳依岭至额尔古讷河岸,阳面作为中国,阴面作为俄国。”
再看第二条。
“新清史”认定清朝保持“满族特质”而非继承汉族传统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自称的是“汗”而不是“皇帝”。然而《满文老档》中却记载,努尔哈赤在训斥李永芳时,曾以汉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汉族皇帝为例子,证明古来君王并不问出身。这表明努尔哈赤从内心深处是把自己和这些古代汉族帝王相并列的,他自称后金为“北朝”,称明朝为“南朝”,都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到了皇太极时期,后金开始加速进行汉化,改国号为“大清”,将“汗”的称号改为“皇帝”,同时设六部、内三院、重用汉官,并建孔庙、开科举、将汉文书籍大量翻译为满文以供满人学习。
入关以后,清朝着手修《大清会典》,各项重大礼仪制度全部参照汉族传统古礼。就以每年年底的祭祀来说,到天坛按古礼祭天乃清帝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而满族传统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则只局限在皇宫内部小范围举行。皇帝大婚,从“纳采礼”、“大征礼”,到“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再到“朝见礼”、“颁诏礼”、“庆贺礼”、“赐宴礼”,完全以周礼为标准,满族传统的萨满教色彩被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内容也只包括吃满族传统点心、由侍卫夫妇唱交祝萨满神歌等等几项。
毋庸讳言,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全盘接受汉族文化,例如衣冠和发型,始终顽固保持着满族特质,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清朝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依据。顺治帝如饥似渴学习汉文化,以致于劳累到吐血;康熙亲自跪拜祭奠孔子,并在遗诏中说“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雍正亲自撰写《大义觉迷录》,反驳“华夷之辩”和“华夷内外”的观点;乾隆钦定辽金宋三朝以宋为统,同时重新整修了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将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一直到明末崇祯帝的历代帝王,除去无道之君和亡国之君,其余帝王的牌位全部供奉于庙中。他认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乾隆以后诸帝,更是汉族文化色彩大大超过了满族文化色彩。曾经和汉语并列为第一官方语言的满语已经基本淡出了官方文件,皇帝已经渐渐不太会满语了,而基本上都采用汉语办公和对话。
清朝的政治体制,基本上也继承自明代。“清承明制”,这是史学界早就有的公论。清代的官员,主要可分为四种来源。第一种是通过军功获得官职,这种主要是旗人,第二种是通过科举考上进士(少部分举人可通过地方推荐)而获取官职,这种主要是汉人,第三种是受朝廷册封为世袭官职,这种主要为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第四种就是通过捐纳获取官职,这种主要是科举走不通的汉人。而在这四部分当中,第二种人是绝对的主力。以直隶总督这一清代最为重要的地方长官为例,有清一代出任直隶总督一职的共有74人,其中旗人为28人,汉人为46人,府、道、州、县各级官员更是汉人占据90%以上。可见,清王朝明显是以汉人为管理国家的主力的。
清帝国毫无疑问是一个以汉文化为主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王朝“道统”标准的政权。
最后说第三条。
清帝国是一个扩张成性的殖民帝国吗?不是。清朝对边疆的开拓,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防卫性的行动而已。清朝统一台湾,是为了消灭反清的郑氏集团;开拓外东北,是为了反击沙俄的入侵;内蒙和外蒙都是因为被强敌压迫,主动归附清朝;进军西藏是因为被准格尔入侵,清军帮助西藏驱逐准格尔军;收纳青海是因为和硕特贵族发动叛乱,清朝进行平叛;而最后平定新疆则是为了消灭为祸多年的准格尔政权,抵御沙俄对中亚的扩张态势。
清王朝的这种扩张,是完全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扩张领土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当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达成后,清帝国就停止了扩张的脚步。当哈萨克、坎巨提、巴达克山、兰芳等国主动要求归附大清、成为大清子民时,乾隆帝就果断予以了拒绝。如果大清真是沙俄那样的领土扩张狂,这送上门来的大片领土还会不要吗?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标准的近代殖民帝国是怎样进行殖民扩张的。首先,以武力征服殖民地,然后从本国派遣军队和官员前去进行控制,以殖民地的人民和物产为压榨对象,最大限度榨取产出,运回宗主国,同时,强迫殖民地人民接受宗主国的文化、法律、语言,但在政治上又始终不承认这些地区同宗主国人民之间的平等地位。
而清帝国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清帝国的这些扩展来的疆域,基本都是地广人稀、物产贫瘠之地,对于清帝国来说没有收益,反而要贴补驻军费用和行政费用。例如驻扎新疆的清军,为了不从当地维吾尔人身上征收税负,加重其负担,普遍都采取自己屯垦的方式。边疆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清廷还要拨出赈灾的物资和金钱。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殖民掠夺存在。其次,清帝国对这些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的政策,除了最高军政长官由清廷任命,其他官员基本都由当地贵族出任,一般的行政事务也都由当地官员按本族习惯法处理,清朝官员不干涉具体事务。第三,清廷尊重边疆各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从不强迫边疆各族接受满族或汉族的文化与语言文字。
所以,这一点上,“新清史”不是胡说又是什么呢?
从以上咱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清史”最大的危害,就是割裂大一统史观下的清代历史,把清代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强行进行分割,最终的目的,就是瓦解大一统的理念,“消融”中国对广阔边疆的历史法理,为各种各样的民族分裂理论寻找到合法合理的解释!
您说,我们还能接受“新清史”吗?
参考文献:《清史稿》、《大清会典》、《满文老档》、《康熙遗诏中所见大清皇帝的中国观》、《清代边疆治理》、《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新清史”流派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
菌迷专属拉风行头3件立打7折↓
618年中大促,尽享折扣盛宴↓
▲点击进入热销专区,更多好货等你来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