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伪书与真心

伪书与真心

伪书与真心为了扬名天下著书立说,吃再多的苦,我们都能理解。如果耗尽了自己的才华写出一本经典著作,不署自己的名,而是署上别人的名,你能够理解吗?

为了扬名天下著书立说,吃再多的苦,我们都能理解。如果耗尽了自己的才华写出一本经典著作,不署自己的名,而是署上别人的名,你能够理解吗?伪书就是冒充别人的名字写的书。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书定性为假的书,但伪书恰恰表现了作者的真心热爱和追求。

英国诗人托马斯·查特顿(Thomas Chatterton,1752-1770)是父亲的遗腹子,养他的母亲以教书为生。他家在教堂附近,历代担任司事一职。教堂里有许多羊皮纸印的中古世纪文献。查特顿对这些古书的文字极感兴趣,积极抄录,研究其笔迹、拼法和措词,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14岁时他出版了著名的伪作《罗利诗篇》(RowleyPapers)。他声称这是他发现的中世纪手稿。诗集在文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17岁去伦敦,想靠笔杆子做“伦(敦)漂”,但并未马上成功。经历了无法忍受的贫穷和饥饿之后,他服毒自杀。一颗诗坛巨星,在刚刚闪亮登场之时便含恨陨落。

查特顿虽然寿命极短,却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华兹华斯在名篇《决心与自主》中说:“我想起查特顿,这个神奇的孩子,/独醒的心灵在自傲中泯灭。"他把查特顿看作the marvelous boy。柯尔律治作了《哀查特顿之死》,为他的遭遇鸣不平,痛惜他身怀绝才而过早夭折。济慈的《致查特顿》伤悼他“悲惨的命运”,充分肯定他的才华。很多浪漫主义诗人都从查特顿的诗作从寻找灵感。

查特顿的伪书不是个例。古今中外,不少经典著作都是伪作。当时真实的作者自己没有成名,只好假借名人的姓氏,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流传开。自己可以一无所有,但自己的才学不能被埋没,只要自己的书在文明史的长河中长生,用谁的名字可以不在意。

“真书”的作者主要是为了博取名利,而伪书的写作,需要真心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就像帮别人的妻子生孩子。

上一篇: 可可诗词网
下一篇: 《明史》在线阅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