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创业起居注》在贞观非但没有被禁,反而被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及其史官班子立编年体宣传发行。
惟大唐之受命也,义宁、武德间,工部尚书温大雅首撰《创业起居注》三篇。自是司空房玄龄、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次立编年体,号为"实录"。迄乎三帝,世有其书。——《史通》
从这个记载来看,反正李世民及其贞观史官是没有什么避讳这本书的想法的。
《大唐创业起居注》与正史偏差最大的地方莫过于“霍邑之战”。
霍邑之战是李唐兴兵进入长安时中最重要的战,号称“大唐之基,率有此役。”
关于这场战役,我在这里把偏差的地方贴上并一一进行分析。
一、霍邑追师
(本段内容来自知乎答主李药师)
正史
会暝,高祖已寝,帝不得入,夜渐久,遂於外号泣,声闻於内,有命引入,问其故对曰:今者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兵散於前,敌乘其後,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曰:兵马已去如何?帝曰:初遣兵之使,世民并执於堡外矣。所领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犹应不远,今请自追之。高祖笑曰:吾成败在汝汝复何言任汝也。帝亲与公子建成分路追兵,时方中夜帝驰入深谷,遂失道,下马步上久而得路。——《册府元龟》
正史的说法是李渊已经下令撤军,且左军已经先行撤离,李世民哭谏李渊后与李建成一起去追回了左军。
而创业注中则因为李渊一开始就采取了正确策略(参考前文),下令撤军这事压根就不存在了。
那么这事究竟存不存在呢?
答案是存在的。
就隐喻在温大雅的字里行间中,且玄机依旧是那句“懦夫之徒,几败乃事”。
首先明确,创业注中李渊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一直cos刘邦,竭力把自己打造成唐朝的“汉高祖”。
因此创业注中多次运用“汉典”,例如:
二月己丑,马邑军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据其郡而自称天子,国号定杨。武周窃知炀帝于楼烦筑宫厌当时之意,故称天子,规以应之。帝闻而叹曰:“顷来群盗遍于天下,攻略郡县,未有自谓王侯者焉。而武周竖子,生于塞上,一朝欻起,轻窃大名。可谓陈涉狐鸣,为沛公驱除者也。“
十一日丙辰,昧爽,咸自逼城。帝闻而驰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帝乃遣二公率所统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军人勿杂,勿相惊恐。太仓之外,他无所干。吏民安堵,一如汉初入关故事。
而“懦夫之徒,几败乃事”这句话也是用的汉典。
这个就是《史记》中刘邦在攻打项羽时听信之言做出错误决策后又听张良之言改正之前措施的典故。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後,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後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其以郦生语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彊,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儒士)忽悠刘邦(李渊)分封六国后裔(撤退),刘邦(李渊)听从意见。张良(李世民)指出这种做法是扯淡。刘邦(李渊)采纳张良(李世民)的计策,撤回先前的命令,骂儒生误事。
由此可知,李渊下令撤军一事是存在的。
二、霍邑出兵
(此段来自知乎答主秋菊落英)
正史
高祖从之太宗以数骑,指其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者。老生果怒。开城门出,太宗驰白高祖曰:事谐矣。高祖因谓陇西公建成曰:汝看两阵将交,引左军直趋东门,命太宗引右军直趋南门,以断其归路。老生之军背城而阵,高祖以中军与建成合阵於城东,太宗及柴绍阵於城南。【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中军与左军却。】太宗自南原遥见尘起知义师退率二百骑驰下峻坂杀一贼遂横断其军出阵後表里齐讠响。若摧山隋师大溃。——《册府元龟》
起居注
帝分所将人为十数队,巡其城东南而向西南,往往指麾,似若安营而攻城者,仍遣殷开山急追马步等后军。【老生在城上,遥见后军欲来,真直谓逼其城置营。乃従南门、东门两道引兵而出,众将三万许人】。
正史记载宋老生背城而战,先攻击李渊和李建成,然后左军不利,李世民从南原根据尘土飞起判断左军失利,杀下来救左军与危患之间。
而起居注则是宋老生城头看见李渊的军队欲来,直接南门+东门发兵而出。
这个问题依旧是联系前文便知道谁真谁假。。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前文有这么一段。
李渊顿兵贾胡堡,曾有白衣野老指点:
野老对曰:“某事山祠,山中闻语:‘遣语大唐皇帝云:若往霍邑,宜东南傍山取路,八月初雨止,我当为帝破之,可为吾立祠庙也。’帝试遣案行,傍山向霍邑,道路虽峻,兵枉行而城中不见。若取大路,去县十里,城上人即遥见兵来。”帝曰:“行逢滞雨,人多疲湿,甲仗非精,何可令人远见且欲用权谲,难为之巧,山神示吾此路,可谓指踪。雨霁有征,吾従神也。然此神不欺赵襄子,亦应无负于孤。”顾左右笑以为乐。
也就是说,按照起居注自己的记载,宋老生在城上应该是看不到李渊后面的大队人马的。(此段两唐书亦有。)
但作者又写了宋老生一来就看见了李渊的后军人马,然后分门出兵。
也就是说温大雅又一次自相矛盾。
除非起居注自己写的山神一段也是假的,不然正史记载的宋老生先薄高祖,李世民自行组织给李渊救场才是事实。
三、霍邑小却
(此段来自知乎用户@Lfly06)
正史
高祖以中军与建成合阵於城东,太宗及柴绍阵於城南,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中军与左军却。
起居注
帝虑其背城不肯远斗,乃部勒所将骑兵马左右军,大郎领左军,拟屯其门,二郎将右军,拟断其南门之路。仍命小缩,伪若避之。既而老生见帝兵却,谓为畏己,果引兵更前,去城里余而阵。
从《创业注》与《册府元龟.帝王部》各自文本对照可以看出,唐军出现“小却”是不同记载都认可的事实,只是两者间的缘由不同。
《创业注》将之归结于:李渊“虑其(宋老生)背城不肯远斗,仍命小缩,伪若避之。既而老生见帝兵却,谓为畏己,果引兵更前,去城里余而阵”,可谓是李渊主动诱敌深入;
《册府元龟.帝王部》认为是“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左军遂败”,可谓被动被击退。
分析:
(1)其他史源佐证
目前,除以唐实录为史源的新旧唐书《高祖本记》、《太宗本记》外,暂无看到其他史源资料,对李唐起兵霍邑之战唐军“小却”有细节的记录,《创业注》与唐实录记载,各为孤证。
(2).从中古军事技术推断分析
《创业注》记载,宋老生“众将三万许人”,“去城里余而阵”,其“里余”(500-600米)是三万余人一个长形军阵的常规宽度,与《创业注》欲表达李渊军队“小却”是为达到“诱敌深入”目标矛盾。
论证如下:
根据《孙膑兵法》,方阵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大的方阵又由小的方阵组成。考虑中古隋唐致宋朝时期,军队主要使用武器为长枪、手、弓弩等,单个步兵兵士实际占地面积略等于3平方米,宋老生三万人列阵,兵士实占地面积估略 9万平方米长宽应至少各3百米。考虑到还有骑兵,再加以城墙前的防御工程,以及各小方阵之间的间隔,三万余人的步骑列阵,其宽必过“里余”。
根据北宋官修《武经总要》记录宋太宗时期的“平戎万全阵”,其主力中军,由并排3个方阵组成,每方阵共配备车 1440乘、士卒36680人每阵各方5里周长20里,计7200步;由此大致可推:中古时期,三万余人作战,若以类似北宋时期“平戎万全阵”的方阵列阵,需各方5里。
《资治通鉴.陈记九》记载
可推知,中古列阵,长的可达二十里,短的,二万余人列阵长也达七里。接照古代阵法的常规长宽比来推测,一般不会高达7:1,可以推测二万人的列阵,已在“里余”上下了。
由此可推断宋老生“去城里余而阵”,是隋军列阵的常规操作,与李唐军队“小却”无关。
退一步说,因文言文歧意性,“去城里余而阵”在温大雅的原意里是指宋老生列阵完成,离城还有里余.
但这也是不合理的,"里余”的长度,纵深太小,步兵3分钟跑到,骑兵2分钟内跑过,若无特殊地理变化(各史书都无提到,山西各地理志也无提到霍邑城门外有突显的地理变化),对于两军对阵,影响性很小。而李唐以主军诱敌,极可能在后退中造成阵型混乱,导致军队溃败。
《创业注》主军“小却”诱敌,收益小,风险大,很难在实际中运用。
四、霍邑取胜
(此段亦来自答主Lfly06)
正史:
高祖与建成合阵于城东,太宗及柴绍阵于城南。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
起居注
未及战,帝命大郎、二郎依前部分,驰而向门。义兵齐呼而前,红尘暗合,鼓未及动,锋刃已交,响若山崩,城楼皆振。帝乃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舍仗而走,争奔所出之门,门已大郎、二郎先所屯守,悬门不发。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绳引之,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军头卢君谔所部人等,跳跃及而斩之,传首诣帝。
两唐书和起居注的差异,主要集中导致李唐胜利的关键因素上。
《创业注》认为李渊故意“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是决定军心与战局变化的关键。
《册府元龟.帝王部》将功归于李世民,认为“太宗自南原遥见尘起,知义师退,率二百骑驰下峻坂,杀一贼将,遂横断其军,出阵後"、“帝与军头段志玄跃马先登,深入贼阵……冲突出其阵後..….老生遂大败”,骑军冲阵导致横断其军是宋老生军溃的关键。
分析:
(1)其他史源佐证
《旧唐书.段志玄传》:“义兵起,志玄募得千余人,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从平霍邑,下绛郡,攻永丰仓,皆为先锋。”;
贞观十六年《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段公之碑》(段志玄碑):“从上破西河,迁朝请大夫。又从破宋老生于霍邑,迁银青光禄大夫。昔舞阳策名,从沛邑而力战;子卫效命,临昆阳而先登。永口茂勋,方驾前烈。”
(2)从中古军事技术推断分析
《创业注》记载,“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霍邑之战,双方兵力按《创业注》所载,共达6万人上下,众军之中,靠传言已斩宋老生,即能达到其部众“闻而大乱”,是不符合军事常理的。
论证如下:
中古时期冷兵器作战,在军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靠人喊是不可能做到上传下达,有效通信的。军事指挥主要依赖军旗与金鼓等乐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将领在哪,将旗在哪”。通常情况下,发生遭遇战时,将领是通过挥动自己的将旗,指挥手下将士作战。宋老生所领军队,是正规隋军,不是草草聚集的流民,将旗不倒,隋军是不可能只闻“传言已斩宋老生”,即而大乱。而《册府元龟.帝王部》记载的骑军冲阵,也常见于隋末唐初正史所载各类战争,骑兵冲阵,往往陪有“卷旗入阵”,主要不是为耍酷,而是破坏对手指挥体系。
因此正史的记载才符合中古时期的军事指挥技术,而起居注的说法属于儿戏。
以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论据,本人总结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