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

《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

《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 2007年第3期 第32卷(总第135期) .-

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 2007年第3期 第32卷(总第135期) ;。-I~L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VolI32No。3 Jun。。20o7 《穆天子传》中先秦翻译史料钩沉 刘桂英 (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穆天子传中保存了周穆王西征的珍贵史料,其中包括翻译活动的直接记载,这对研究我国古代翻译史具有重 要意义。 关键词:穆天子翻译史柏天 作者简介:刘桂英(1953一),女,汉族,北京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o07)03-0130-04收稿日期:2007-01-1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翻译作为沟通各民族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属于国家的重要职 能,受到西周政权的高度重视。保存有先秦翻译活动珍贵史料的《穆天子传》,记载了西周时期的一次 大规模的外交翻译活动,对于研究先秦翻译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 , 《穆天子传》记载的翻译活动 《穆天子传》出土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辈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 包含《穆天子传》等75篇文献。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记》,原书为墨书蝌蚪文,经晋人苟勖, 和峤,卫恒,束皙等人整理,郭璞注释后流传于世。《隋书?经籍志》将其归类于吏部起居注,历代皆视 为史书。纪晓岚修编《四库全书》时,始列为小说类。近代甚至被疑古派视为伪书。随着《班簋》等 周穆王时期青铜器发现与考证,于省吾等学者认定作器者斑即为《穆天子传》中毛班,该书作为唯一未 经秦儒整理的先秦历史文献地位得以确立。 《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89年),周穆王亲率六军西巡,沿途经过西域数十部 落邦国,历时两年的征战经历。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记录了西行过程中十分珍贵的翻译史料。穆王西巡 接触到的部落和邦国有犬戎,焉居,禺知,邡人,河宗氏,膜昼,容成氏,赤乌氏,曹奴氏,长肱之人, 剞闾,鄄韩氏,西膜之人,西王母之邦,智氏,阏氏,胡氏,曷余之人,诸钎,浊繇氏,骨钎氏,重氆 氏,文山之人,巨蔸氏,渠溲,珠余氏,西夏氏等近三十个。受周穆王任命主持接待各邦国部落献礼的 官员有河宗氏国君柏夭,周卿士邾父,大将井利,梁固,大夫逢固,毕矩,大司徒孔牙,"天子之御" 造父等,他们与西域民众之间需要通过翻译进行沟通。 西征开始后,周穆王历经两月征战,"戊寅……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柏夭以隆重的礼节在燕然之山 奉迎了周天子,举行了庄严神圣的西巡祭河祈福仪式。

柏夭在仪式上假以河伯之神的名义,号令周穆王 进行西巡探宝。他随即身负河伯和天子的使命,乘坐穆王"八骏"之一的"渠黄之乘"为西巡大军先驱。 在柏天的引导下,穆王统帅六师出河套阴山,渡黄河西行,经宁夏,甘肃,青海,入新疆,到达西王母 之邦和"西北大旷原"。然后穆王东归,取道东南,经河西走廊,穿甘,宁沙漠,沿河套阴山来路返回 宗周。往返行程约三万五千里。柏夭作为西征的天子特使,充分发挥了他的翻译才能,成功地履行了使 命。鉴于柏夭为西征做出的重大贡献,周穆王赐封柏夭为"河宗正",即西北诸邦之长。 河宗氏是长期活动于河套地区与黄河上游的农牧业大邦,历夏商周三代,与周朝的关系十分密切。 他们在河套地区,温谷乐都乃至远溯黄河上游进行游牧。地理历史环境使他们长期与西北地区的其他民 族共同生活,通过频繁接触和语言交流,形成了一些通晓多民族语言的"舌人",河宗氏国君柏夭尤为 出类拔萃。穆王西征往返都选择经过河套地区,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这里可以物色到理想的"舌人"作为 翻译。赵俪生先生指出:"河宗伯天看起来是穆天子一路上紧紧伴随的译员,对很多部落的献礼物品都 是派遣伯天代表天子接受,他对'西膜'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似乎是相当熟悉的。

陇坂,鸟鼠山一带,可 能找不到这样的人才。"(同3,290)《穆天子传》对柏天的翻译活动给予了充分关注: 《穆天子传》卷二,柏天日:"口封膜昼于河水之阳,以为殷人主。"……"赤乌氏先出自周宗。"…… 130 柏天日:"口氏,槛口之后也。"《穆天子传》卷四,柏天日:"重氆氏之先,三苗氏之口处"等。这些记 载反映出柏天通过翻译掌握了有关民族的历史,为西周与其建立相应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穆天子传》卷四记载,柏天亲自主持了对与来自中原的三苗氏有历史渊源的重氆氏的外事接待活 动,他观察到重趟氏民众吃的是一种"西膜"语意为"木禾"的植物;重氆氏的采石之山有多种珍贵的 宝石;重趟氏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琉璃器皿制作方法等,因此周穆王决定在当地停留一个月,以便筹集军 粮,采集宝石,铸造琉璃器皿,并对重趟氏的首领给予重赏。从柏天的翻译分析,重氆氏的语言可能与 "西膜"有关。《穆天子传》的作者对于"西膜"语言的翻译特别加以记录,表明这是一种代表不同文 化的语言。例如: 《穆天子传》卷二:"至于黑水,西膜之所谓鸿鹭。"郑杰文注:鸿鹭:即孔雀河。鸿鹭即苍鹭, 与孔雀形似,而称"苍",可与"黑水"之"黑"相参。

"至于苦山,西膜之所谓茂苑。"郑注:当在今萨雷奥泽克南。此山南有伊犁河平原,草木肥美, 故下言"西膜之所谓茂苑"。(同4,50) 《穆天子传》卷四:"爰有苔堇,西膜之所谓木禾,重氆氏之所食。"旧注:"谷类也。"《山海经? 海内西经》日:"长五寻,大五围。"顾实日:"《广雅》日:'堇,藿也。藿梁,木稷也。'此苔堇为木 禾即木稷之证,今之高梁也。"(同4,67) 此外,重趟氏出产的宝石"枝斯,培瑰,圩琪,"等,也可能是"西膜"语言的汉译。 今人对于"西膜"及其语言有不同的解释,刘诗培认为"西膜"是"塞迷"(Semites)的转音,就 是《汉书》中所说的"塞种"(同3,290)。岑仲勉指出,"塞迷"和"塞种"是两回事,"塞迷"是闪族, 属白种人;而"塞种"原语为Saka,不是白种人。(同3,291)常征认为西膜(塞米,索密,萨莫,谢 米)为上古时代自阿尔泰高原及西伯利亚平原南下的一大部落群。其进入河西走廊的--+股西膜人后来 发展为战国时期的乌孙王国。其语言为阿尔泰语系"乌古斯一索密语支"。(同1,35)《西域翻译史》推 断,古代塞语流行于西域南部和腹地,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东南语组。

普珍则认为,西 膜是古代甘,青一带的羌戎虎氏族部落。 柏天对于上述西膜地名,植物名,矿物名的翻译,从汉译文字记载看既有意译,也有音译,如:"鸿 鹭","茂苑","木禾","枝斯","培瑰"等,表现出对该语言娴熟自如的翻译能力。 柏天在西征途中的翻译多在戎马倥偬中进行,需要简洁快速地沟通双方语言信息。他的翻译体现了 先秦翻译的特点: 对于简单事物和名词,一般采取音译原则,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如:以音译方式翻译国名,部落 名,人名,物名等:禺知(月支),剞阊(伊犁),鄄韩(单桓),巨苋(渠搜),西膜,赤乌之人不,枝 斯等。有时则采取音意结合形式翻译动植物,人称等,如:枋牛(骆驼),孳木华,口兽,嘉禾,西王 母等。现代研究者对于西王母的分歧很大,其所在地域远者认为是古罗马,阿拉伯,波斯女王。近者认 为是突厥,阿尔泰,塞种,或羌氐女王。从翻译学视角考察,一种意见认为"西"代表方位,即王母 是西域的一个与羌族有关的部落首领,王母可能是"乌摩"(u旆梵文:女神)的音译加上女王的意义结 合而成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西王母"之"西母"即"西膜"(西摩)。"西摩"之"西",彝语为主人 之意,"摩"泛称女性,"西摩"即"女主人"或"女王"之意。

(同6,7) 对于地位重要的部落邦国,柏天的翻译侧重历史叙述,以意译为主。如:"赤乌氏先出自周宗,大 王直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诏以金刃之刑,贿用周室之璧。封不璧臣长绰于舂山之虱, 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为了巩固这种"婚姻之国"的关系,"赤乌之人不好献二女于 天子",周穆王封她们为嬖人,可谓亲上加亲。 对于穆天子举行的重大外事活动,柏天采取精雕细刻的方式进行文学翻译,以便充分表达出双方语 言优美的内涵,他的翻译语言展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穆天子传》卷三记载了周穆王在馈赠大量珍贵 礼物后与西王母在瑶池酒宴的三首酬唱歌谣: 西王母为天子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西王母谣:"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尔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 民,又将去子(予);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这三首歌谣体现了典型的《诗经》四言诗风格,韵脚切合周代格律。是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西域译 l3l 诗。《西王母为天子谣》采用偶句韵,为之韵。

以优美的草原风光起兴,表达出对穆王到来的热情欢迎, 并对英姿勃发的穆王发出再访邀请。 《天子答西王母谣》采用交韵,即单旬与单句押韵,双句与双句押韵。一,二,四,六句为鱼韵。 三,五旬为真韵。穆王以泱泱大国一代雄主的襟怀欣然接受了西王母的盛情邀请,并且一诺千金,据《竹 书纪年》载三年后再次造访了西王母之邦。虽然我们今天无法看到穆王谣翻译成西王母之邦语言的形态, 但柏夭的译诗显然感动了西王母,使她放下了西方美貌女王的矜持,向周穆王敞开了心扉,倾诉了自己 的惆怅之情。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采用换韵,土,野,处,女,予皆鱼韵,簧,翔,望为阳韵。一章中两次换 韵阳诗中流露出对身为"帝女"居住在"虎豹为群,於鹊与处"游牧环境的感慨,以"吹笙鼓簧,中 心翱翔"表达了对华夏辉煌文明的欢迎与向往。 翻译为西征做出的贡献 周王朝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除了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以外,还包括四方的"九夷,八蛮,六戎, 五狄"等诸多族群。周族先祖通婚于羌人,与西域各族关系密切。周民族入主中原后,把中国及其周围 的民族分为"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央,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狄。为了与周边民 族进行交流,西周王朝设置了主管外交事务的官员"大行人"的官职(《周礼?大行人》),负责"谕语 言","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下司专职的翻译官员,"东方日寄, 南方日象,西方日狄韫,北方日译"。《国语?周语中》记载,戎狄使者来朝,"其适来班贡,不俟馨香 嘉味,故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之"。这里的"舌人"当指级别较低的翻译人员。 西征途中需要的"舌人"主要来自河宗氏和造父等所在的草原部落,据《西域翻译史》考证,古代 西域分布的民族主要有羌人,羌氐,苏毗(藏族的一支),汉人,大月支人,塞人(Saka),匈奴人,乌 孙人,丁零人,乌揭人等。他们的语言大致分为汉藏语系,塞语,阿尔泰语系等三大语系。或许曾经受 到古汉语的影响,现代维吾尔语翻译人员也称作"tilqi",按照字面直译,正是"舌人"。 柏夭是穆王西征的重要参与者和得力助手。他参与了穆王西征的政治策划,经济管理,道路勘察, 外交沟通,为扩大西周王朝与西域诸国和部落的广泛联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首先,柏天在政治上积极支持周穆王的西征。当时,西方犬戎部落的侵扰是周朝面临的重大威胁, 穆王决心出兵征讨犬戎。但他的决定受到国内反对派的掣肘,《国语?周语上》开篇就记载了祭公谋父 公开以"先王耀德不观兵"为由反对征犬戎。柏夭为支持穆王西征,以河宗氏的身份亲自主持了盛大的 祭河祈福仪式,假以河伯之神的名义命穆王日:"穆满!示女舂山之王缶(宝),诏女昆仑口舍四,平泉七 十,乃至于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王缶,赐女晦。

"柏夭还带领穆王"披图视典,用观天子之王缶器。"通过 神授天命的政治策划,穆王西征犬戎名正言顺地成为奉河神之命进行的寻宝西巡,在政治上堵住了国内 反对派之口,在经济上可以实现西征的自给自足,隐蔽了西征的军事目的,减少了西征的阻力。 其次,柏夭受命随穆王西巡并亲自担任外交使节兼首席翻译官,"乃乘渠黄之乘,为天子先,以极 西土",冒着巨大的危险进入西域诸国,以穆王全权特使的身份先行到沿途各地,探明道路,筹集粮草, 沟通邦交,圆满地完成了使命。西征路上,柏天出色地扮演了和平使者的角色。周天子亲帅六师之众西 征,如果不广泛宣传穆王的"和西域征犬戎"战略方针,必然要引起西域各国的疑虑和武装对抗,《竹 书纪年》载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王北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西征 于青鸟所解危山"。《国语?周语上》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说 明西征有战事。身为狄族首领的柏夭领命西巡探路,一路上阐明穆王西巡的和平愿望,从而解除了人们 的疑虑,安抚了西域各邦国,确认赤乌氏,长肱氏为周室主,与西域诸国特别是西王母之邦建立了密切 的外交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出现了穆王西巡沿途受到各民族欢迎并提供大量粮食,牲畜,玉石等贡品 的场面,穆王也向西域诸部落回赠和赏赐大量金玉,丝绸,药品等。

柏夭多次受命负责接收各族贡献的 物品。 再次,翻译,介绍并引入优良物种,如孳木,嘉禾,小麦,棉花等。 孳木,嘉禾的引入:《穆天子传》卷二:"孳木华不畏雪,天子于是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孳 木多释为丹木。 】32 《穆天子传》卷二:"不乃膜拜而受。日:口山,是唯天下之良山也,王缶玉之所在,嘉毅生之,草 木硕美。'天子于是取嘉禾,以归树于中国。"嘉禾,岑仲勉释为稷属,稷是粟的别称。 小麦的传入:《穆天子传》记载,赤乌氏献檫麦百载,鄄韩氏献檫麦三百车,巨苋氏献秋麦千车。 如此大规模地供应麦类食物说明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可口的麦类食物当然会引起西征大军的兴趣。新 疆是小麦的起源中心,《穆天子传》是先秦时期最早记载西域小麦的文献。 棉花的发现:《穆天子传》卷四:"至于苏谷,骨钎氏之所衣被。"意思是谷中出产的草木可以制成 衣被。郑杰文考证此草木即为草棉。历史上非洲草棉经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传到河西走廊。《穆 天子传》首次记录了对西域棉花的发现。 最后,探明了中西交通的"丝帛——玉石之路",促进了文明传播。 先秦时期与西域交通主要有三条道路,即从关中平原沿渭河河谷向西北,经现兰州,进入河西走廊, 经敦煌出玉门关或古阳关,通向西域的"阳关路";经现兰州,转向煌水河谷,经过今西宁,青海湖北 岸,穿过柴达木盆地去西域的"青海,西宁路"和从阴山山脉西北麓向西穿过戈壁沙漠,趋向天山南北 的"居延道路"。

陈国生等综合各家之说认定:穆王从宗周洛邑出发,经山西太行山一线,越河北井陉山,渡滹沱河, 出燕门关,进入内蒙阴山河套地区,西北溯河水经宁夏达甘肃,再西出青海柴达木盆地,逾今昆仑山及 其支脉,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折而向北向东达祁连山西端(群玉之山),然后再向西沿天山一线达伊 犁河谷以西,最后到达准格尔盆地及其川西大草原地带,即"西北大旷原"。然后穆王东归,取道东南, 沿古代"居延道"回返阴山,东南入于山西,复过雁门,逾太行济河水回到宗周。 穆天子西征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以观舂山之宝"的寻宝之旅。而西域正是传统出产玉石的地区。殷 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和田玉表明三代之际就存在中原与西域的玉石交流。穆天子一行在柏夭的引领下, 亲自参与并记录了寻宝之旅的真实历程。 穆天子沿途得到珠泽之人贡献的白玉口只,口角之一,口三。在舂山采得玉荣枝所(斯)之英。在 容成氏群玉之山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在重氆氏采石之山采集宝石,在文山取采石,在巨 苋氏获献枝斯之英四十,秘佩百只,琅歼四十等,收获颇丰。周穆王赏赐西域各部族大量黄金白银制品, 丝帛纺织品和药用调料等属于古代经济交流的一种形式。可以说,由西征先驱柏天引领探明的"丝帛一 一 玉石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明交流,见证了先秦翻译人员对经济发展与民族和谐做出的可贵 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l】常征。《穆天子传》是伪书吗?[J]。河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2】刘蓉。论《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J]。文史哲2003(5)。 【3】赵俪生。《穆天子传》中一些部落的方位考实[伽。中华文史论丛1979(2)。 【4】郑文杰。穆天子传通译[伽。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5】热扎克?买提尼牙孜。西域翻译史[伽。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6】普珍。伏羲,西王母同属"西膜"[J]。楚雄师专2000(2)。 【7】萧兵。中亚羌种女王西王母[J]。淮阴师范学院1998(1)。 【8】库尔班?外力。西王母新考[J]。新疆社会科学1982(3)。 【9】陈国生。论《穆天子传》所记的先秦民族地理学文献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1999(2)。 [责任编辑王会] ExplorationoftheTranslationHistoricalDataoftheEarlyQin DynastyinBiographyofEmperorMu LIUGui—yi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Yanshan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China) Abstract:ThereisatreasuretroveofhistoricaldataconcerningthewestwardexpeditionofEmperorMuofthe WesternZhoudynastyinBiographyofEmperorMu。

Translationactivitieswererecordedinthebiography, whichhasgreatsignificanceinthestudyofthetranslationhistoryinancientChina。 Keywords:EmperorMu,translationhistory,BalYao 133

上一篇: “二十四史”中为何会有《旧唐书》和《新唐书》两个版本的唐书?
下一篇: 有哪些古代的鬼怪故事(类似聊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