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一百单八将,结局最好的当属浪子燕青和混江龙李俊:燕青这位艺苑专精的风月丛中第一名,挑着一担金银,加上长得漂亮多才多艺,后半辈子只会累死而不会饿死;李俊带着童威童猛和赤须龙费保、卷毛虎倪云、太湖蛟卜青、瘦脸熊狄成,兄弟七人在海外打下了一片基业,可比宋徽宗和宋钦宗在五羊城坐井观天要强上千万倍。
在《宋史演义》《说岳全传》《水浒后传》中,很多梁山好汉都再次出现,有时候李俊还成了主角,他为国主的“暹罗国”现在也没灭亡,在十八世纪,确实有一个叫“披耶达信”中原人使其免于灭国,并因此当上了国主。
暹罗国在《宋史》中找不到,但是在《明史》却有记载:“暹罗,在占城西南,顺风十昼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国。后分为罗斛、暹二国。暹土瘠不宜稼,罗斛地平衍,种多获,暹仰给焉。元时,暹常入贡。其后,罗斛强,并有暹地,遂称暹罗斛国。”
读者诸君不要以为国主这个称号不好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南宋和金国的公文往来,皇帝就自称“宋国主”,李俊能当上暹罗国主,应该是跟宋高宗赵构平级了。
按照《水浒传》的说法,混江龙李俊是“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这是符合宋、元、明三朝实际的:太仓港就是后来的刘家港,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元朝海运漕粮出海、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从那里出发。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第一站是占城,第二站就是暹罗,但那时候的暹罗国主,应该是跟混江龙李俊没有什么关系——有史料表明,中原人在海外打下基业的地方,应该不是暹罗而是扶余:“适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
由南方部族向中原王朝汇报,可见李俊占领的扶余国不是白山黑水之间的那个,因为那时候北方的扶余国,似乎应该是金国领地,李俊就是再有本事,也不可能跟完颜宗弼、完颜宗翰那样的名将抗衡。
李俊攻灭的扶余国应该在东南一带,当时宋朝虽然富而不强,但是中原出去的水战高手,灭掉几个岛国,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中找到佐证:洪武五年,郑和擒“三佛齐国酋”陈祖义,献俘,戮于都市;洪武六年,生擒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并于洪武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洪武十年十一月, 郑和生擒苏门答剌前伪王子苏干剌,并俘其妻子。
李俊用几个水匪的积蓄打造战船招募水军,当然不可能跟郑和的“天兵(当时周边藩属国对明军的称呼)”相提并论,但是每一个小国,还是绰绰有余的。
通过上述史料记载,我们发现李俊从太仓港出海,发展几年后带领战舰千艘甲兵十万攻灭扶余国,是完全能够做到的。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宋江当时已经拥有了一支不错的水军,一百单八将统领的喽啰,也有十万之众——除了十多个小山头归附的人马,梁山还俘获了大量宋军,十万只是个保守的数字,他为何不像李俊那样扬帆远航,上为大宋开疆拓土,下为弟兄们寻找安身立命之地?
宋江这十万人,至少缴获了高俅三十只大海鳅船、五十只小海鳅船,船底的漏洞修补一下,并不影响使用,再加上不计其数的艨艟走舸,挤一挤是有可能装下的。
梁山军对付东南小国,可比对付宋朝官军容易多了,宋江之所以不走李俊之路,原因可能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可能是故土难离。
实事求是地说,宋江是有些小家子气的,他装了半辈子忠义,最后把自己也忽悠瘸了,这就跟小人经常装君子,行事风格也会有君子风范一样。
宋江即使想走李俊之路,大刀关胜和双鞭呼延灼等人也未必会同意——当年的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等三十余国,虽然有不可胜计的“无名宝物”,但是跟北宋相比,还是属于蛮荒之地,那些曾经建牙开府、起居八座的原朝廷军官,是不愿意放弃锦衣玉食去吃苏铁、啃榴莲的。
除了故土难离,梁山军驾船出海,还面临着第二个难题,那就是人太多、目标太大。
李俊等七人花点钱能疏通关节悄悄溜过关卡,宋江带着梁山军,就只能一路攻击前进了。几百条大小船只或许可以运输十万人,但要打起仗来,就有些施展不开了。
宋江没有海外称王的第三个原因也很主要:以宋江吴用的浅薄见识,可能既看不懂地图,也不知道海外有那么多地方可以谋求生存发展。
宋江一直在郓城县当押司,吴用一直在东溪村教私塾,两人同属一县居然毫无交集,直到智取生辰纲东窗事发,才由托塔天王晁盖介绍认识,这说明宋江吴用都习惯了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根本就不知道海阔天空。
不管怎么说,笑傲江湖、漂洋出海的燕青李俊都比宋江吴用的结局好得多,所以最后半壶老酒要请教读者诸君:按照《水浒传》的描述,以梁山军的实力,能否打遍东南无敌手?如果宋江心胸和视野再开阔一些,结局能否比混江龙李俊还好?
宋江最后被一杯毒酒了却残生,这也是他恶贯满盈之后应受的惩罚,没有万剐凌迟,已经算是够便宜的了。
在半壶老酒看来,宋江即使像李俊那样打下了一片江山基业,也不会比宋徽宗赵佶做得更好,这个首鼠两端狐疑满腹的家伙,在自立为王后,肯定会向一帮老兄弟开刀,至于他第一批要杀的是李逵王英,还是鲁智深武松,那可就不好说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