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淀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这些古代典籍至今都为人们所用,你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有哪些吗?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典籍,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十、《千金要方》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千金要方》的作者是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氏七岁就学,日诵千言,时有“圣童”之称。长而博学多闻,善谈老庄,兼好释典,通晓百家之说,尤精医药之学。为人超凡脱俗,先后婉拒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征召,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后世尊其为“医圣”“药王”。
九、《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宫、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也有学者认为成书应在西汉中。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八、《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作者简介: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性别男,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七、《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术》内容十分丰富,全书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六、《农政全书》是徐光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总结了我国2000多年来农业科学的成果,并吸收西方农业科学知识,写成的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70多万字,篇幅比北魏的《齐民要术》多7倍,比元代的王祯《农书》多6倍,所引文献达230种。在我国古代农书中,它的篇幅之大,可称空前。
《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十二目(或称十二个大类)。
作者简介:徐光启,字子光,上海人。生于公元1562年4月24日,死于1633年11月8日,终年72岁。
徐光启勤奋好学,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事必躬亲的精神,在农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徐光启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他付出的劳动最多、取得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对农学方面的研究。《农政全书》就是他毕生从事农学研究的见证。
五、《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着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着之一。作者贾思勰,北魏时人,汉族,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族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农学着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而北魏贾思勰着《齐民要术》,作为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讲述了从农业耕作(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
四、《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三、《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二、《四库全书》介绍: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二百多年前创修的《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一、《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