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读书会为纪念陈亮诞辰880周年特别场,由王宇老师领读《宋史·陈亮传》,范立舟老师与谈。王老师以《宋史·陈亮传》为线索,提出一系列关于陈亮生平、思想的见解。首先,赞颂祖宗之法和贬斥澶渊之盟二者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值得注意。陈亮从赞颂太祖之治到批判契丹猖狂、中国势微之间的突兀转折,颇有微言大义之妙。其次,对庆历新政和熙丰变法的批判。陈亮认为二者完全抹去了祖宗之法的优点,徒留其弊病,加剧央地矛盾。再次,“臣不佞……”以下一段可视作陈亮的自我学术总结。陈亮不仅批判了“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同时也批判了“今世之才臣自以为得富国强兵之术者”,可见其学别成一家之言。复次,关于诸儒和陈亮各自所长之论,其文末所谓“亮意盖指朱熹、吕祖谦等云”者,不确。吕氏向来对陈氏抱有同情之理解,王老师认为此语乃后世想当然者画蛇添足。最后,关于荆公新学和浙学的关系。王老师指出,浙学客观上确实受到荆公新学的影响,然浙学诸子皆否认此点,因其时荆公新学被目为北宋亡国之凶。范老师则作了几点重要补充。第一,周葵接引陈亮事中,“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的记述过于夸张,或为矫饰。第二,陈亮关于驻跸事的论述,反映了南宋初时人的地理格局观念。第三,陈亮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正蕴含在其与朱熹相互往来的书信中。第四,宋人之所以构建“回向三代”的政治理想,一则以此批判现实,二则以此增强自信。而君主亦接受这一观点,则因其一乃延续自古以来的三代崇拜,二乃借此为帝王施政的自我解释工具。总之,范、王二师皆认为《宋史·陈亮传》是一篇严重失实的传记,不能依此确定陈亮的生平和思想,而应从《陈亮集》入手来了解龙川其人。(杨思炯)
《宋史·陈亮传》的内容东拼西凑,纪事破绽百出,根源在于叶适为其所作的墓志极为简略,作传的可靠材料较为缺少。尽管如此,从此传中亦可见出陈亮坎坷的政治生涯,不羁而又有些特例独行的性格,其对孝宗、光宗不同的政治态度,以及其对北宋政治制度发展的独到理解——强干弱枝的补救政策经过庆历、熙丰被破坏殆尽,以至于对金兵南下毫无招架之力。陈亮的思想实则是北宋儒学对秩序重建追求的继续发展,与道学家对王道的认识不同,陈亮追求的是积极的入世和对王道的实践。陈亮与朱熹王霸义利之辩的书信往来,是认识陈亮思想的关键钥匙。王老师、范老师围绕陈亮和宋代思想史,带给同学们诸多启发和新的认识,收获满满,快乐多多。PS茶歇也很棒。(荆鹏超)
陈亮传在文本上编纂即存在诸多问题,传中描述的陈亮诸多人生经历或有错讹,或有伪造,颇多怪异之辞,亦不载朱熹和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辩,其文本形成及源流有待讨论。另一问题在于,陈亮上奏中对北宋“祖宗之法”的追述中,强调庆历新法和熙宁变法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最终导致中央权过重,地方权过轻甚至无权的情况,这一追述是否符合北宋的实际情况?这是否是陈亮是为其所处时代“朝廷权重”追寻一个源头,以为陈氏政治主张做铺垫?此外,与陈亮交好且思想倾向类似的叶适,就曾认为南宋处于“君民为二”的分离状态,即皇权之于民,并非直通直达,实际上庆历、熙宁推行新法者,也有类似的议论或观点,故庆历、熙宁新法强调在君-民之间构建起更直接的联系,为何陈亮的认识与其他人有如此大的反差?以上诸多疑问,仍值得做进一步讨论,或是勾连两宋之间思想变化的线索之一。(吴一尘)
宋史陈亮传史源与陈亮形象问题似乎值得专门研究,或许难度较大?
陈亮最牛的大概是嘲讽了过宫风波吧,“豈徒一月四朝而以為京邑之美觀也哉!”实在是太会得罪人了王宇对此节舆情事故的发挥令人拍案。
又,朱熹怕是没考虑要得君行道,君配不上他,朱熹又自有一番事业。(吴铮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