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能让皇帝看了他的字都想念的书法家,真的没有几个,而晚唐柳公权,就是其中之一。他28岁就考中进士,任夏州李听的掌书记。可惜官运不济,他十几年都只是州府里的刀笔小吏,抄写公文,也时常为一些寺庙题匾。直到他43岁,唐穆宗即位才时来运转。一天,穆宗皇帝看到柳公权抄写的奏章,十分喜爱那严峻挺拔、精练遒劲的书法。他早已知道柳公权的书名,于是立即召见这位书法家。
柳公权《蒙诏帖》
穆宗听了脸上立即变色,觉得话中有刺,知道柳公权是在以书法向他进谏。旁边的人都吓出一身冷汗。不过,穆宗也不好发作,还是隐忍下来。后来,他每次想起这件事,觉得柳公权说得确实有些道理。
柳公权的故事(柳公权的故事50字)
柳公权《玄秘塔碑》
这就是书史上有名的柳公权“笔谏”的故事。中国书法向来是注重书法家的人品,书以人贵,书以人传。西汉扬雄就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他认为,书法与人心相通,可以从一个人的书迹中分辨出君子与小人来。三国时的书法家钟繇也认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之说,与前代所论一脉相承,而且将书法与人格道德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柳公权《神策军碑》
清代刘熙载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受人的才学和情志的支配,人们可以通过书法表现自己的性情,寄托自己的向往和追求。书如其人,有什么样的人格就写出什么样的书法。
(本文作者:王世国)
王世国著作《当代书法评鉴》《书法非常道》《中国书法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