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宋、杨两位知友的邀请。史记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形成的史诗,我想,这里所谓的史诗,是意义评价层面的,并不是严格的文学范畴层面的。自西方传入的作为文学范畴的史诗内涵相对而言是比较狭窄和有所限定的,王国维曾经这样讲:“中国叙事的文学(谓叙史事诗、诗史、戏曲等, 非谓散文也) , 尚在幼稚之时代”,便是从这一层面而言的,这一层面的中国史诗,只能是从部分少数民族的作品中来找寻的,而《史记》在这一层面上讲,是归入于散文类的史传散文之中的。当然,以上所说的,是技与器的层面。而我们可以将史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史诗,这一结论,是基于意义评价的层面,是气与道的更高的范畴来着眼谈的。之所以可以这样讲,其理由无外乎两点,一是文学性,一是史学性。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的精准评价,这评价,即是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度上考量的评价。史学方面自不必说,作为二十五史的开山之作,《史记》在体例上、范式上、原则上等等层面为中国史学传承所发挥的巨大的奠基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司马迁有机会接触到汉代朝廷官藏一手史料,考察各地,呕心沥血创作出自上古至其生活的武帝时代的一部通史,凭借一人之力对过往史事做了全面的梳理总结,保留下难得的古早史料,这种巨大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为我们今天能够深入全面细致的回顾中华民族的起源史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文学方面,史诗一般而言可以分为英雄史诗与文学史诗两大类,英雄史诗重在人物刻画,文学史诗则侧重于叙事性,其共通之处或者说核心特质则可以用“庄严”这样的一个词来概括。而《史记》在这三个方面来讲,都做到了极致。人物刻画方面,太史公注重对人物各自个性及群体人物共性的平衡展现,并且将英雄的定义人文化的拓展,闾巷之人皆入其传,这两个特点在诸如《刺客列传》这样的篇章中得到了十分具体的展现,此外,《史记》长于对人物的复杂人格进行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运用,如对刘邦、汉武帝等较为敏感人物的描写,多次通过侧面评价或行为展示,表现出其本人传记中所未表现和描写的性格特质,使人物形象不断立体化、丰富化,其解读与思考便更为深入。叙事方面,《史记》的结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叙事脉络的铺展将历史和逻辑统一到一起,在叙事过程中对事件发生的因果逻辑链条梳理的非常明晰,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十分到位,创造出了多个经典的如鸿门宴等的境况描写,成为永恒的文学经典作品。以上的两点,已经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文学性相当之高的历史作品,然而,司马迁的语言风格雄深雅健,因其自身经历的主观带入,其对项羽、贾谊、屈原、荆轲等的描写灌注了自身的内在情绪,使得整部作品笼罩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之中,而对细节材料的广泛搜罗掌握更使得猎奇之笔在《史记》中频频出现,在悲剧气氛的宏廓与深邃外又添加了强烈的传奇色彩,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史记》的文学性带有浓浓的庄严诗性,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将历史与文学极为和谐的熔铸于这130卷的皇皇巨著之中。综上所述,我认为将《史记》评价为中华民族的史诗,是极为合适且十分中肯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