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之前所谓正史是泛指一切纪传体史书,具体可以看看下面我这个回答。
野史是体例比较随意,大多是靠采集民间传闻,作者没有确切的依据,内容并不严谨的书。
下面就列一下关于三国一些文献的目录。
《魏书》,魏·王沈等著,《吴书》,吴·韦昭等著。这两部是魏、吴两国自己国家官修的国史,都是以自己国家为正统。其中,《魏书》因为在司马氏篡位的敏感时期编修,所以有“多为时讳”的特点遭到批评,主要负责编修《吴书》的韦昭因为得罪孙皓在凤凰二年(公元273年)被杀,《吴书》就成了未完成品。现在《三国志》中裴松之引用的《吴书》里最晚的时间段记载是宝鼎三年(公元268年)的记载。
《三国志》,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分魏、蜀、吴三志,魏志是陈寿依据曹魏官修国史《魏书》为蓝本所写,《魏书》的“多为时讳”特点陈寿承袭下来,对于西晋权贵的父祖传记多有溢美之词。现在人常说陈寿尊曹,其实这只是在正统书写上,而纪传内容等方面的曲笔隐讳是因为陈寿把曹魏国史照抄下来而已。吴志部分是依据孙吴官修国史《吴书》为蓝本所写,因为《吴书》是尚未完成的作品,所以陈寿的吴志部分相比魏志来说就非常简略,对孙权时期的记载最详细,吴志绝大多数人物的传记也都是孙权时期的人,而孙权之后的事情记述就非常少。蜀汉没有自己的官修史书,陈寿所说的“国不置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蜀志是全凭陈寿本人发挥。蜀志同样也很简略,陈寿也提到很多人物因为“失其行事”所以没能立传。因为《三国志》记载实在太过于简略,所以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受诏引用其他史书注《三国志》,《四库提要》总结出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六点:
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
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
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
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
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
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引用的《魏略》《吴历》《江表传》《吴录》《汉魏春秋》《汉晋春秋》《魏氏春秋》《英雄记》《九州春秋》《华阳国志》《魏晋世语》《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书我在下面都会简单讲下。
《典略》、《魏略》,魏·鱼豢著,《吴历》,吴·胡冲著,《吴录》,吴·张勃著。《典略》的内容主要记述汉末非曹魏阵营人物的事迹,内容上貌似多是采集民间传闻,许多记载不一定接近史实,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魏略》是记述汉末到曹芳时期曹魏将相大臣的事迹,体例上也是纪传体,鱼豢本人就是曹魏的人,所以对曹魏的事件熟知详细记录了下来。《吴历》、《吴录》是记载从孙坚到孙皓时期的孙吴事迹,作者都是孙吴本国人,所以对孙吴的事件熟知,记录比较详细。《旧唐书·经籍志》将《魏略》列入正史,而《典略》《吴历》《吴录》因为体例不太正规,所以都列入杂史。
《江表传》,晋·虞溥著。《江表传》以记述孙吴为主,作者是西晋人,距离三国时期不远,还在吴国故地担任鄱阳内史,能够接触吴国故老,所以史源比较丰富而且可靠,记载也非常详实。《旧唐书》中《江表传》被列入杂史。
《汉魏春秋》,晋·孔衍著,《魏氏春秋》、《晋阳秋》,晋·孙盛著,《汉晋春秋》,晋·习凿齿著。《汉魏春秋》是东晋名儒孔衍觉得之前的史书没有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所以从文献资料中取“美词典言”自己编修了一部史书,从目前裴松之引用的记载来看,大部分都是诏书政令。《魏氏春秋》、《晋阳秋》与《汉晋春秋》都是编年史,内容上史源取材都比较杂,记载需要好好甄别。《汉晋春秋》能直笔不隐讳晋代魏时的敏感事件被人称道。宋朝以后都说习凿齿尊蜀汉为正统,实际上习凿齿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眼中晋朝正统是直承东汉,三国乱世都没有正统。
《英雄记》,魏·王粲著,《九州春秋》,晋·司马彪著。《英雄记》的内容是献帝朝诸多人物事迹,而《九州春秋》是灵帝、献帝二朝的事迹。王粲是汉末当时人,对当时的事情熟知所以记述非常详细,而司马彪是西晋人,著书时史源取材比较杂,记载需要好好甄别。这两部书《旧唐书》都列入杂史。
《华阳国志》,晋·常璩著。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先秦到晋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人文等各个方面,常璩本人出身益州,所以对西南地区了解很深,记录都是有依据,可信度较高。因为书中的政权都是与正统无缘的朝代,所以《隋书》就将其列入霸史。
《魏晋世语》,晋·郭颁著,《世说新语》,宋·刘义庆著,《搜神记》,晋·干宝著。这三部书取材大多是来自民间传闻,所以内容上都是诙谐小辩、神鬼怪物,被刘知几斥为杂书。不过,虽然这几部书内容上过于浮夸荒诞,但对于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形象还是具有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
《会稽典录》《零陵先贤传》《益州耆旧记》《襄阳耆旧记》等顾名思义记载地方人文的书
《高士传》《列女传》《文士传》等根据作者喜好编写的人物传记
《荀彧传》《费祎传》《王弼传》等个人别传
张璠《后汉纪》、袁宏《后汉纪》、谢承《后汉书》、华峤《后汉书》这些记述东汉历史记载了东汉末年乱世的编年、纪传类史书
《献帝起居注》《献帝传》《献帝春秋》《山阳公载记》以不同手法书写汉献帝朝的史书
等太多,就不详细列举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