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阅读白话文的时候,标点符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标点存在那就会衍生出很多的歧义,让人拿不准作者的本意。
但是如果我们阅读古书就会发现,越是古老的典籍,其中的标点符号就越少,甚至完全没有标点。
那这样的典籍古人是如何看懂它们,弄清楚它们的意思并用来学习的呢?
(古书)
一、古人怎么读书
我们现代人要读白话文如果没有标点符号会很困难,但对于古人而言,他们读古书哪怕没有标点符号也是很轻松的。
因为咱们古代传统的学问中有一个就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那就是句读学。
(句读)
句读学是我们的传统学习之一,其中的这个“读”字其实是个通假字,读作“逗”。其实就算学习文章的断句,学会了断句自然就好理解文章的意思了。
而且句读的研究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因为汉代距离先秦时期并不太远,很多的古籍都是有师承的,这些人就把自己读古籍的断句方法向自己的学生传承下去,就这样一代一代口口相传。
后来在学校里,所有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句读。西汉时期编著的《礼记》里就记载有新手入学第一年的考试内容,其中一项便是“离经辨志”。
(礼记)
这个离经辨志其实就是考察句读和文意,两者缺一不可。文意要想准确,那你的句读就必须是对的,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而且直到清代,学校对于学生离经辨志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视的。
清代时候的一家私塾里有老师就编写了《古文观止》,这本书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古籍断句和文意解释。直到今天还是我们现代人学习古文的重要资料。
(古文观止)
听了上面说的这些,大家可能会觉得句读很复杂,但其实通过一些很简单的小技巧就可以搞懂一些古文的断句了。
就比如韩愈写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哪怕咱们没有系统学习过句读,通过其中的文言虚词“邪”也能够轻松判断出每一个“邪”字后面都需要断一下句,用现代大标点符号写出来就是这样:“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当然,这只是很基础的一种断句方式,还有的古书里面的断句非常复杂,通过文言虚词来断句的方法不一定适用。
(通过标注阅读古书)
为了防止后人读不出自己的本意,有的作者也会在文中给读者加一些小提示。
此外哪怕是一些没有提示的文章,在老师交给学生的时候也会在容易搞错意思的地方加上标注,前文提到的《古文观止》中这样的例子就比比皆是。
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古代的读书人一般也会养成自己读书的时候,加上断句标识的习惯。如在字旁加一个小圈,在字中间加一小点等。
就连汉武帝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在书中应该停顿的地方表上一个“乙”字,来提醒自己以后再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在哪里断句。
(汉武帝)
所有古代有一个谚语:“学识如何观点书。”就是说一个人的学问究竟如何,只需要看看他在书上标注的记号就可以了,是对是错一看便知。
二、古书中的标点符号
既然没有标点符号那么麻烦,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知道使用标点符号来让自己更好断句呢?
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大多都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流行起来的,让很多人误以为标点符号都是学习西方的行文规范而出现的。
(新文化运动)
但其实说古代完全没有标点符号的说法并不准确,早在我国最早的书面语文献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踪迹。
比如郭沫若编著的《殷墟粹编》,是重要的甲骨文研究资料,其中就有出现:“王受又=,册至。”其中“=”虽然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标点符号都不相同,但它确实就是一个当时的标点符号。
还有汉代文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更是能够找到六种标点符号,这些符号其实都是我们现代常用标点符号的一些雏形。
(郭沫若)
不过为什么到后来文人编写古书的时候,反而不怎么使用这些标点符号也有其原因。
其实主要就是书写工具的问题,因为没有纸张,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人想要写书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他们的文字大多都是采用刻画的方式记录在一些竹简、陶片、石块上。像李斯的著名书法作品《泰山刻石》就是用全部刻写在一块大石碑上。
要在石头上刻下这百来字就已经费尽心力了,哪里还有力气去刻写一些标点符号呢?更别提石刻因为风化的缘故会让上面的字迹逐渐消失,标点那么小,就算刻上了也大概率是无用功。
(《泰山刻石》)
三、现代人读古书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古人是怎么读古书的,那么他们的方法对比我们现代人如何呢?
不得不说,我们的文言文的奥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句读上,而现代的标点符号无疑是直接揭示了这一点,让我们读古文的乐趣少了许多。
虽然现在从中学开始就会学习文言文,但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学者研究标注的,上边的标点符号是很全面的。
在有标点符号的时候,我们现代那些文言文学得好的人读起古文来或许不用费什么力,但当他去看一本真正无标注的古书,那难度可就比古代学生大多了。
(现代教学中的文言文)
特别是一旦涉及到人名地名这些,很可能会搞错。所以在我们现在的文言考试中,有很多的人名和地名都会直接帮考生特地标注出来。
而且对于一些短句,很多人可能也搞不懂它正确的断句方法。就比如咱们经常听见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它的正确断句其实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然而很多影视剧中却会将其错误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这样的断句还在电视上广为传播,如果被古人知道了实在是贻笑大方。
所以我们大部分现代人读书和古人读书相比,一旦离开了标点符号就完全是弱鸡啊,根本原因还是句读的学习开始太晚,太不全面了。
(古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