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脂肪肝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

脂肪肝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

脂肪肝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摘要: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脂肪肝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搜集,梳理,挖掘和研究,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认识,总结历代医家对脂肪肝的中医证治经验

摘要:

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脂肪肝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搜集,梳理,挖掘和研究,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认识,总结历代医家对脂肪肝的中医证治经验,规律和特色,为脂肪肝的中医临床诊治和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 研究方法: 通过在《中华医典》中输入"胁痛","积聚","癥瘕","肥气","肝(痞)癖"等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搜集到的脂肪肝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其他疗法,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归类和总结。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将检索到的脂肪肝相关的方药文献建立脂肪肝古籍文献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时代医家防治脂肪肝的用药规律,并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背景,探究不同历史时期脂肪肝的中医证治规律。最后结合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认识,探究古今医家对脂肪肝证治的异同,并为现代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 结果: 1。病名研究方面:"肝(痞)癖"为脂肪肝的现代中医临床命名,古籍中鲜有提及。经对现代文献中对脂肪肝中医病名的分析,"胁痛","积聚","癥瘕","肥气"为现代医家多数认可的脂肪肝中医古代病名,追溯古代文献中对其临床特点,病因病机等的描述,亦与脂肪肝较相吻合。

2。病因病机研究方面:古代医家认为脂肪肝的中医病因主要为:因感受风寒之邪,情志失调,内伤饮食劳倦,体质与禀赋不同,五脏相传,病后所致等。其病机为多种因素导致痰食积滞,气滞血瘀,继续发展则正气消耗,气血衰少,肝脾肾功能失调。 3。治法治则研究方面:古代医家认为脂肪肝的治疗当渐图缓消,辨外感内伤,虚实主次,并根据疾病的初中末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根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脂肪肝的具体治法可归纳为攻,消,散,补四大法,攻者,一曰涌吐,二曰攻下;消者,消痰积,消食滞也;散者,一日散风寒,一曰散郁滞,三曰散瘀血;补者,补气血阴阳也。 4。中医外治研究方面:脂肪肝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包括:针刺,艾灸,贴敷,按摩,膏摩等。其中针刺,艾灸最为常用。针刺可选行间,期门,章门,梁门,天枢等穴位,亦可选用公孙配内关,列缺配照海的配穴方法治疗酒癖;艾灸可取肝俞,章门,行间,足三里,合谷,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等穴位。 5。养生调护研究方面: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因酒而致病者应当戒酒。

导引术为中医养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常做导引术可起到一定的防病致病的功效。 6。用药分析方面:(一)对历代方药进行统计后,共得到方剂367首。其中,宋代及宋代以前收录方剂103首,占总方剂数的28。06%;金元时期收录方剂23首,占总方剂数的6。27%;明代收录方剂156首,占总方剂数的42。51%;清代收录方剂85首,占总方剂数的23。16%。(二)各个时期方药分析显示:宋代及宋代以前理气药,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最为常用;金元时期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补虚药,泻下药最为常用;明代理气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解表药最为常用;清代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用。各个时期的药物使用特点与所处历史时期代表医家的观点,历史文化特点密切相关。(三)在历代文献收录的所有方药中,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消食药出现的频率较高,累计频率达91。90%,起到主要治疗作用。这几类中药用药特点的历史演变规律也与不同历史时期代表医家的观点,历史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7。古今证治分析对比显示:(一)古今医家对脂肪肝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认识上多有类似。

古代医家认为感受风寒之邪是病因之一,故解表散寒,温中散寒之法多用;同时亦注重饮食积滞对本病的影响,故消导之法亦常用。现代医家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肥胖,嗜酒之人更容易得脂肪肝,而肥胖,嗜酒之人多痰湿较重,因而更加注重痰湿为病的特点,故化痰祛湿为现代医家的主要治法之一;因现代医家并不将感受风寒作为病因之一,故少用解表散寒,温中散寒之法;现代医家为临床用药更加安全,因攻法亦耗伤正气,故现代亦少用。(二)在方药使用上,与古代医家用药特点相比,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现代医家仍较常使用,温里药,解表药,泻下药物的使用频率较古代明显下降,而化痰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化湿药的使用频率较前明显升高。此外,现代医家为保证医疗安全,在干漆,皂荚,巴豆等峻猛有毒药物的使用频率大大下降,且结合现代药理学认识,另加入一些常用药物。 结论: 1。脂肪肝当属中医古代病名中的"肥气","胁痛","积聚"等范畴。 2。古代医家认为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因感受风寒之邪,情志失调,内伤饮食劳倦,体质与禀赋不同,五脏相传,病后所致等,导致痰食积滞,气滞血瘀,继续发展则正气消耗,气血衰少,肝脾肾功能失调。 3。古代医家认为脂肪肝的治疗当渐图缓消,辨外感内伤,虚实主次,并采用分期论治的治疗原则。

具体治法可归纳为攻,消,散,补四大法。 4。脂肪肝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包括:针刺,艾灸,贴敷,按摩,膏摩等。 5。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因酒而致病者应当戒酒,同时可结合中医导引之术进行养生调护。 6。不同时期的用药特点以及常用类别中药的历史演变规律均与不同历史时期代表医家的观点,历史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7。现代医家继承了古代医家对脂肪肝的证治思想,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观察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又有所发挥。

展开

上一篇: 《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七回 卢蒲癸计逐庆封 楚灵王大合诸侯
下一篇: 中国古代槟榔的栽培技术及历史地域分布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