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魅力就是责任心。人生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责任让你去担当,人生最难的是在你该尽责的时候,你却逃逸了,或是无所事事,以至于到头来问题重重,焦头烂额。
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种信任,是前行的动力,更是一种能力。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这样描述责任: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处于最高的位置。个人理解,用我们自己最朴实的话说,就是“责任重于泰山”。
01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陶易教授评论说:班固的《汉书》自从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的《史记》共享大名,史学史向来《史》、《汉》齐名,班、马并称。尽管《汉书》在批判精神、人物刻画、语言艺术诸方面确实逊色于《史记》,但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特别是它周详绵密、典雅骈俪的文风,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自东汉至唐宋,《汉书》的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当时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读《汉书》的,就连孙权和刘备都曾要求自己的儿子读《汉书》。唐宋人有关读《汉书》的诗文很多,而历代文献中也载有不少阅读《汉书》的轶事趣话。
最近看到一则疫情下世界新闻动态下的评论:中国人应该感到幸运,目前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能从史书上找到相同的例子。我是非常认同的,这也是我下决心利用这个假期再重新去看一下二十四史的原因,目的就是让自己在看这个世界时能更加通透,思考得更加充分,以换得在这人世间行走的游刃有余。
02
《苏武牧羊》出自 班固《汉书·苏武传》,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作者班固在传记后称赞苏武"有杀身已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如"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来突出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苏武出使匈奴时40岁,他在匈奴受苦受难,熬过了十九个年头,终于在59岁时回到了日日想念的汉朝。回国时,他的头发和胡须已经全都白了。
苏武回到汉朝后,拜见了汉昭帝,交还了象征着身负使命的旄节(使节)。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需要有人勇敢地扛起旗帜,率领人们保卫国家。在鲁迅先生看来,只有冲破铁屋的呐喊,才能唤醒梦中之人。
苏武对国家的忠心,被大家广为称颂。在任何的年代,任何人的身上,都会有那样一段需咬牙坚持的日子。只需稍稍思量,便可忆起,祖父辈的坚韧忍耐,父辈的拼搏努力,我们遇到困境时的不懈信念,与怀着希望静待突破的尝试与坚持。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肉骨脉中,千年流淌不息的生命之力。
03
和平时代,并不一定非要献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尽到责任。责任的含义是很丰富的,拿法国作家萨特的话来说,就是“从一个人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
其实,中国的古人说得好:"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一个人的一生,一般在3万天左右。而可以用来工作的时间,事实上是很少的。我们每年工作的时间大概是;52周×5天/周=260天
即便我们20岁开始工作,直到60岁退休,我们一生的工作时间按40年计算:
260天x40=10400天
如果我们25岁开始工作,55岁退休,我们一生的工作时间按30年计算:
260天× 30=7800天
我们如何来好好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齐白石老人的名言是:不教一日虚度。
那么,从这些数据之中,你想到了什么?也就是说,一般人只有不到1万天的工作时间。
人生,是一种责任,既然活着,就应担起生存的职责。责任心就是一个人最好的财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人做一件事,十件事,乃至百件事有责任心容易,难的是一辈子保持责任心。
当责任成为一种习惯时,往往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在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上都担负着不同的责任。
其实,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 正因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责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寻找借口 就是将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或他人,是推卸自己的责任。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确实,你做某份工作就要担负起这个工作的责任,如果只是推脱自己的 责任,其影响可能不只是你的失职,也许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都 将会是令人追悔莫及的。
人活着是一种责任,不必太美,只要有人深爱;不必太富,只要过得幸福;不必太强,只要活得有尊严。
倾其一生一世换取岁月静好,如若岁月静好,人易微笑,心亦不老。
参考文献:
1.《汉书管窥》,杨树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2.《汉书补注》,(清)王先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