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卢舍那:
仙、仙人或神仙,是当代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几个词。不过,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从演义小说、网络小说、影视作品中了解相关内容的,其中不乏作者、导演及闲人好事者的个人幻想,并不符合历史上对于『仙』的记录。经此日久,所谓邪言惑正,魔辩逼真,即使在互联网上宣称喜欢道教或崇道、修仙的人,也基本不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只是就传世史料和道教经籍,讲述一下历史上中国人对成仙者的描述。这些描述,与当代网民对仙人的幻想有很大差别。
上古之仙身生羽翼这一现象,现代道教通常对此采取回避态度,可能有某种忌讳。
一、上古之仙
最迟在战国时期,华北东部便出现了追求长生、超脱的方士群体。按《史记》记载,『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後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这一时期的求仙者虽然被描述为『驺子之徒』,但与儒家有很深的关系,至少有大批儒生参与其事。
稍后为秦始皇采制仙丹的方士卢生、侯生,谴责皇帝说:『上乐以刑杀为威。』并为儒生的待遇不平,称:『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认为君主过于喜欢法家的刑罚之说,虽然任命了大量儒生做博士,但却不肯听从他们的意见,给予具体的职务。从言辞上来看,这两位方士应该是儒家之人。而他们的欺诈行为,则直接引发了著名的『坑儒』事件。
在东汉唯物主义名著《论衡》中,王充多次提到当时儒家的一些观点。如『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儒书言:淮南王学道……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黄帝成仙、淮南王鸡犬升天的神话故事,在当时都记载于『儒书』中。可见汉代的儒家,至少是儒家的一部分学派,仍然在宣传得道成仙之说。
由于受到秦汉君王的追捧,仙道之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如司马迁所言:『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搤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指东部临海地区的方士们,多宣称自己可以使人服药成仙。
汉代特别看重炼丹服药,白日飞升,肉身成仙。这一观点对道教影响很深。后来《云笈七签》亦称:『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简而言之,就是说直接飞到天界的仙是最好的,其次是隐居山林的长生者,最次是死亡或假死,留下身躯或代替物后,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仙。
但是,汉代的肉身成仙,与当代很多道教爱好者、修仙者的幻想有很大不同。《论衡》的作者王充,曾看到当时方士们绘制的神仙画像,他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 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指画上的仙人身上有毛,手臂变为羽翼,可以在云上飞行。东汉道家名士仲长统,在其著作《昌言》中描述道:『得道者生六翮之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他心目中的得道者,手臂上生长着鸟类的翅膀。
当时人们追求的得道成仙,就是将自己的肉身转化为一种非人的状态,长出翅膀和羽毛,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一样。所谓『木蠹生虫,羽化为蝶』,因此成仙又称『羽化』,求仙者又称『羽客』、『羽士』。
以现有史料来看,当时的人们似乎并不以翅膀为异。这种类似欧洲中世纪天使绘画的模样,受到汉代求仙者的强烈渴求。世传淮南王刘安得道,《搜神记》记载刘安在成仙之前,曾祈求上天说:『明明上天,照四海兮。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羽毛兮。』他向上天祈请,希望天神能下凡赐予他成仙之道,使自己长出羽毛来。
汉末道教兴起,仍然延续了当时的仙道观念。三国时期,魏主曹操喜好道教[旁注一],并与天师道张鲁家族联姻。除天师道之外,其他求仙者也受到曹操延请。曹植在《辨道论》中称:『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指称当时闻名于世的方士,曹操已经全部招揽到了。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甘始,鲁女生,谯国华佗字元化,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卜式,张貂,蓟子训,汝南费长房,鲜奴辜,魏国军吏河南赵圣卿,阳城郄俭字孟节,庐江左慈字元放。』
在这种环境下,曹氏父子深受仙道影响,都有游仙诗传世。著名文学家曹丕在《折杨柳行》中畅想道:『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倐忽行万亿。』描述在服食丹药后,不久就生出羽翼来,逍遥的飞行在云朵之上。
东晋道教宗师葛洪推崇仙丹的作用,宣称这是正宗的成仙之道,其他诸如运气、采补都只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他认为丹药有不同的等级,其中『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表示最好的仙丹,服用后可以让人长出羽毛,飞升天界。在《抱朴子》中,葛洪引用传说中彭祖的话,指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非人道也。』表示上古之仙『失人之本,更受异形』,已经不是人类了。
《抱朴子》一书的受众较小,作者也比较坦率。而在葛洪的另外一部著作,面向大众推广道教,鼓励修仙的《神仙传》中,则回避了古仙『失人之本』的事实。该书同样引述了彭祖的话,称:『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太堦;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则不可识;或隐其身草野之间,面生异骨,体有奇毛,恋好深僻,不交流俗,然有此等,虽有不亡之寿,皆去人情、离荣乐。有若雀之化蛤,雉之为蜃,失其本真,更守异器。』在这里,成仙者『无翅而飞』,不需要翅膀就可以飞行。
葛洪在两处都引用了彭祖的言论,从内容主旨以及雀、蛤、雉、蜃的比喻来看,应该是同一段话。《神仙传》中相对较为详细,但存在修改、粉饰的可能性。以第二段话而言,既然『仙人』未曾生出翅膀,『面生异骨,体有奇毛』也不是必然的结果,外形已经与常人无异,那么何以宣称『失其本真,更守异器』呢?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葛洪在两处都引用了彭祖的言论,从内容主旨以及雀、蛤、雉、蜃的比喻来看,应该是同一段话。《神仙传》中相对较为详细,但存在修改、粉饰的可能性。以第二段话而言,既然『仙人』未曾生出翅膀,『面生异骨,体有奇毛』也不是必然的结果,外形已经与常人无异,那么何以宣称『失其本真,更守异器』呢?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在《神仙传》中,提到成仙要长出羽翼的只有一处。在对李少君的记载中,提到他告诉汉武帝:『臣能凝汞成白银,飞丹砂成黄金,金成服之,白日升天,神仙无穷,身生朱阳之羽,体备圆光之翼,竦则凌天,伏入无间。』此外,如女仙麻姑虽然手掌与常人不同,外表仍然『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从整体上来看,《神仙传》的作者,在刻意回避过去对成仙者异于人类的外形描述。
也许东晋时期,社会上流行的观念或审美已经与汉代不同,人们难以接受异于常人的成仙者之形象。总之,以传世文献来看,葛洪及同时代的其他道教领袖,似乎不愿意让人知道成仙需要长出翅膀。至此,仙道的形象出现了第一次重大变化。仙或仙人已经不是一种异于人类的形态,变得与常人无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