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发展史上,有三代师徒的儒家学者,一直坚守儒家道义,广纳门生,修典作著,致力于专注做学问,以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权势更替的混乱局势里,这三代师徒始终坚守如初,给河西的儒学发展留下了深重的影响。这三代师徒就是郭荷、郭瑀和刘昞。
郭荷是一名久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他在河西一个叫临松薤谷的地方隐居做学问。虽已年过八旬,但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向他拜师求学,郭瑀便是其中一个。
郭瑀也是来自于敦煌,从14岁起就离家远行,来到临松薤谷,被郭荷收为门下弟子。他聪明有悟性,深受老师郭荷的喜欢。
博士祭酒(博士祭酒是什么官职)
郭荷的名声远扬,前凉的统治者就来邀请郭荷出山,希望他能够担任“博士祭酒”,以“官方”的身份继续传承儒家文化。郭荷去了之后才发现,他担任的并不是“博士祭酒”,而是太子伴读,这和他的初衷相去甚远。后来因为好友宋纤的经历,他决然请辞,回到临松薤谷继续钻研。
然而此时的他年岁已高,这一来一回的折腾,让他的身体吃不消。回去没有多久,就握着弟子郭瑀的手,与世长辞。
郭瑀
郭瑀怀揣着巨大的悲痛,为老师守孝三年,继续在临松薤谷广纳门生,传承儒学。此时的他,已经跟随郭荷求学30多年,郭荷也将一身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虽然满身才华,但由于老师郭荷的经历,他对出山为官这件事始终有所担忧。为了不怕外界打扰,他带领自己门下的弟子凿石窟居住,这也为后来的马蹄寺石窟群留下了根基。
在不被打扰的专研和立著过程中,郭瑀写下《春秋墨说》、《孝经错纬》等著作,这也让他的名声渐渐传出去,在河西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当时的前凉新统治者张天锡,为了让郭瑀能出山为自己工作,亲自前往石窟群邀请郭瑀。郭瑀态度始终坚守如一,婉言拒绝,表示自己只愿一心做学问,并没有出山做官的打算。但几次三番,张天锡以杀掉郭瑀门下弟子作为威胁,逼迫郭瑀出山。
他说:“吾逃禄,非避罪也,岂得隐居行义,害及门人。”为了不让门下弟子被殃及,郭瑀改变自己隐居做学问的决定,被迫出山。
后来前凉皇室出了事,张天锡身死,整个前凉有了内乱,郭瑀就趁机逃出来了,又回到马蹄山,继续做学问。
马蹄寺石窟群
即便如此,郭瑀仍然会时常对着那些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沉重叹息。继承先师意愿,也为了让自己的学问能继续传承下去,延续儒家学风,郭瑀开始在自己的弟子中寻找继承人。
其中有一个叫做刘昞的,是郭瑀多年来的得意门生。刘昞和自己很相似,也是年少远行求学,拜师于自己门下,非常聪明有悟性,勇敢机智有担当。
这时候,郭瑀正好为自己的女儿选夫婿,他早就看中了刘昞。但还是为了测试他,就专门召集自己的弟子们开了个会,并询问:“你们有谁愿意做我的女婿?”
刘昞站起身来,坦率地笑着说:“老师要招女婿,那必须得是我啊。”
后来,刘昞不仅成了郭瑀的乘龙快婿,还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在老师去世之后,继续坚守儒学的道义和学风,为河西走廊的儒学发展奠定和延续了百年根脉。
政权交替如此频繁,公元376年,前秦军队攻打而来,张天锡向前秦君主苻坚投降,前凉对河西走廊80年的统治到此终结。
郭瑀一生被多次邀请出山做官,都被他一一拒绝。但是只有一次,收到邀请的那一刻,他立马收拾行囊,前往相助。
那就是他的多年老友王穆。虽然张天锡投降后没多久就死了,他的儿子张大豫却凝聚一股力量,联合王穆一起攻打前秦,妄图复辟前凉。紧要关头,王穆急需人才,就想到多年好友郭瑀,希望他能出山给自己当参谋。
郭瑀联络索嘏,筹备好充足的人马和粮食,前往帮助王穆。然而,没过多久王穆就反过头来攻打索嘏,最终导致他被杀。
在此期间,郭瑀一直苦苦相劝,希望王穆不要这样恩将仇报,事业还没建成就反过来诛杀,这样绝对是不行的。但是王穆却持有相反意见,认为宁可错杀不能漏网,对杀害索嘏没有任何悔意。
郭瑀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懊悔,这一生都如一只自由的鹰,遨游在临松薤谷中,唯一一次因私交而相助,结果却害了人。这和他所坚守的儒家道义更是背道而驰。
回到临松薤谷的他,最终选择绝食自尽。
这样一来,扛起儒家学风传承大旗的重任,就落到了刘昞身上。刘昞日以继夜,经常彻夜伏案修书,给残本进行汇编校对,向门下学生讲经授课。
405年,李暠将西凉都城迁到酒泉,重视儒家经义的他,带着随从亲自礼贤下士,拜访刘昞,以诚挚的态度邀请刘昞出任儒林祭酒。
刘昞认为,这位志同道合的李暠,或许可能更有利于帮助儒学传承,于是应允。李暠很高兴,还将自己与刘昞比作刘备与诸葛亮。
李暠
之后多得是政权交替的混乱局面,但刘昞始终无视纷扰,埋头写书,修书立著,数十年如一日地将儒家典籍传承下来。
尽管政局混乱,仍有以郭荷、郭瑀和刘昞三代师徒为代表的学者,始终坚守内心,专注做学问,用一生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学者的风骨,这种风骨和精神,亦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传承。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