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20 0 4 年第2期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 ’ 观郝时远明sA中国古代的“族” 字原指氏族军事组织, 后具有了分类学意义, 西周时期主要指宗族。 随着国家组织的发展, 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周氏宗族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力量, 同族的观念也在国家形式的政治层面渐次扩大, 中原“诸夏” 为同族, 蛮夷戎狄为“他族” 。 先秦文献中的“五方之民” 是最具民族志意义的记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对“族类” 关系的影响是一个方面, 而以当时“中国” 之“教”来教化天下的观念, 则产生了“有教” 则无“族类” 之分的观念或事实。 春秋战国时期的“族类” 观与今天理解的“民族” 具有渊源关系和内在联系。关键词: 族宗族“非我族类” “五方之民” “有教无类”作者郝时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 号, 邮编10 0 0 8 1。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中, “族” 的概念由来已久、 源远流长。 在先秦文献中, “族” 字的应用颇为广泛, 十分多见。 根据对《十三经》 原文的粗略统计, “族” 字在这些文献中( 除《春秋公羊传》 和《孝经》 外)出现多达220 余处, 其中可以作为复合名词等释读的用法亦多达数十种, 诸如“九族” 、 “宗族” 、 “世族” 、 “公族” 、 “王族” 、 “邦族” 、 “百族” 、 “国族” 、 “父族” 、 “官族” 、 “凶族” 、“卿族” 、 “同族” 、 “他族” 、 “异族” 、 “族姓” 、 “族长” 、 “族人” 、 “族子” 、 “族姻” 、 “族属” 、 “族类” 、 “族夏” 、 “族历” 、 “族师” 、 “族嗣” 、 “族曾祖父母” 、 “族祖父母” 、 “族父母” 、 “族昆弟” , 等等。
而冠之以姓氏、 数字的“族” 也不乏其例。 那么, 这些“族” 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族” 的观念与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民族” 有什么渊源关系?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 “族” 字的原意与分类学意义甲骨文中的“族” 字从字形上表达了“旗所以标众、 矢所以杀敌” 的意思, 代表了古代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组织。 ①对金文中“族” 字的释读也是如此, 如毛公鼎等“诸铭中的族均是亲族单位” , 而且也是一种“作战单位” 。 ②因此, 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也突出了这种含义,释其意为“矢锋也, 束之族, 族也” 。 ③宋人徐铉校定时增加反切, 即“昨木切” , 音入声, 意为成①参见徐中舒主编: 《甲骨文字典》 , 四川辞书出版社19 8 8 年版, 第7 34 页。②参见许倬云: 《西周史》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 0 1年版, 第16 1页。③许慎: 《说文解字》 , 中华书局19 63年版, 第14 1页。36万方数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