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初二,正值新春佳节。
但位于北京东面的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城内却没有一丝喜庆的气氛。
因为,城外正聚集着数万后金八旗铁骑。
当时以永平城的守卫力量,破城只是旦夕之间的事。
而一旦城破,以后金以往“抗拒者死”的习惯,永平城将难免惨遭屠城。
就在等皇太极一声令下,就开始攻城的时候,后金探马飞报皇太极,说有一小股明军正向永平城行军,大约数百人。
这点儿明军,皇太极根本不会理会。
但当探马说出领军的明军将领的名字时,皇太极马上下令,暂停进攻永平,转而调集精锐骑兵数千人,前去围歼这股明军。
要求:务必将领军的明将斩杀。
02
是什么人能让皇太极如此看重?
为什么皇太极放着永平府不攻,非要先消灭他呢?
这个人,就是刘兴祚。
03
关于刘兴祚的争议实在是太多了。
第一个争议:哪里人?
两种说法:
1、刘兴祚原名刘海,其父是朝鲜人,后来赶上“壬辰倭乱”跑路到了中国,从此成了中国人。
2、刘兴祚是土生土长的辽东汉人,老家在开原。
这个争议其实不重要,因为刘兴祚毫无疑问是把自己当做汉人的。
第二个争议:他为啥投奔努尔哈赤?
1、刘兴祚当初因为小事儿得罪了开原的官员,被暴打了一顿,从此含恨逃出辽东边墙,投奔了当时还是建州左卫指挥使的努尔哈赤。
2、刘兴祚早年间在开原马市被来做生意的女真人给掳走的,后来流落到了建州,成了努尔哈赤的手下。
这个争议,其实也不是问题。
因为当时的努尔哈赤名义上依然是大明建州左卫指挥使、龙虎将军,属于大明官员。
汉人逃到建州,也只是从大明的一块疆土逃到了另一块疆土,这能叫“叛徒”吗?
努尔哈赤
04
刘兴祚是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来到建州的。
应该说,刘兴祚来的很是时候。
因为此时的建州,正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如日东升、生机勃勃。
努尔哈赤深知汉人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因此对前来投奔的汉人都十分优待。
刘兴祚因为自幼习武,又读过书,在建州算得上是文武双全的难得人才,很快受到努尔哈赤的器重,成了当时建州为数极少的汉族侍卫之一。
因为被分配在大贝勒代善的旗下,通过代善牵线搭桥,刘兴祚又娶了代善的儿子萨哈廉的乳母的女儿(网上很多人说刘兴祚是努尔哈赤的女婿,这是不对的),努尔哈赤还亲自给他起了个名字,名叫“刘爱塔”。
这里就出现了第三个争议。
1、《边事小纪》里说,“爱塔”是努尔哈赤照着汉话“爱他”的谐音取的。
2、说“爱塔”是满语“eiter”的音译,“eiter”表示“总的”、“总共的”,刘爱塔的意思就是 “刘总”。
05
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汗国,开始跟明朝分庭抗礼。
两年后,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明金战争爆发.
刘爱塔屡立战功,一路升迁,当上了后金的副将。
后金副将相当于甲喇额真了,属于高级将领了。
一个汉人能混到这个地步,可见刘总的能力。
1621年攻克辽沈之后,努尔哈赤把辽东最富庶、人口最多的辽南四卫(金州、复州、盖州、海州)都交给了刘总管理。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爱塔渐渐同努尔哈赤疏离了起来。
为啥呢?
1621年底,努尔哈赤曾斥责刘爱塔。
说他掌管的辽南四卫对关于“女真人和汉人同住”的要求贯彻不力;而且该上交的粮草赋税也是一拖再拖。
1622年三月,又有人向努尔哈赤告状,说辽南四卫的牛迟迟没有交派,两次给刘爱塔去信催促,但老刘既不交牛,也没有任何答复。
这些迹象表明,刘爱塔明显有了“躺平”的倾向,干事儿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
不过,努尔哈赤对他十分器重喜爱,没有加以责罚。
直到1623年,四月。
后金复州守将王丙向努尔哈赤举报,说刘爱塔勾结明朝,企图在复州发动叛乱。
这还了得?
努尔哈赤马上派兵到复州,先把正准备出逃的复州民众屠杀了一番,接着把刘爱塔和他的族人一起绑送辽阳审问。
刘爱塔一口咬定王丙是看上了自己的位子,所以血口喷人,自己绝无叛心。
王丙手里又没有实锤证据,实在审不出什么东西。
只好给刘爱塔定了个“渎职失察”的罪名,从副将降为了参将。
王丙呢?按“诬陷”的罪名给砍了。
但从此之后,刘爱塔失去了努尔哈赤的信任,从后金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06
刘爱塔到底有没有私通明朝?
确实有。
根据明朝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奏报,刘爱塔的确在这之前已经派人前往袁可立处下书,说自己“欲反正内应,以报中国”。
那么,刘爱塔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投明呢?
这里就引出了第四个争议。
1、根据《清太宗实录》和《东华录》的记载,刘爱塔是因“多索民间财物,为李继孝所讦,解任,自是有叛志,与明奸细往来交通”。
2、《边事小纪》则记载,“辽阳陷,兴祚日抱慷慨,冀得一当以报国,奴欲用火器,兴祚设计沮之;奴欲锄辽人,兴祚多方保全之”。
这个就不细说了,因为凭借现有史料,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07
复州事件之后,刘爱塔沉寂了数年。
直到努尔哈赤挂了,皇太极继位,他才又开始重返政坛。
新领导皇太极对老刘是相当不错的。
尽管老刘有过“通敌”的嫌疑,甚至他和明朝的秘密书信来往都被后金方面截获过,但皇太极依然没有对老刘进行惩处,对他始终抱着宽容优待的态度。
甚至为了老刘斥责自己的兄长——大贝勒代善,说代善作为老刘的旗主,“虐害爱塔,夺其乘马,取其财物”,将来要是老刘跑了,都是你造成的。
1627年,后金大举进攻朝鲜,刘爱塔奉命成为后金与朝鲜谈判的使臣。
据朝鲜方面记载,刘爱塔在谈判过程中给朝鲜方面秘密提供了许多帮助,颇有亲善之意,甚至不惜给朝鲜传递后金方面的情报。
这表明,老刘的叛金之心似乎并未消失。
于是在1628年秋天,老刘一手策划了一场瞒天过海的叛逃行动。
第一步——制造舆论
说自己被人诬陷,虽然大汗一再宽宥,但三人成虎,难保哪天大汗就听信了谗言,自己唯有自杀才能免祸。
第二步——诈死
老刘把一个和自己身材差不多的盲人骗到家里,灌醉,然后勒死。
再把自己的扳指戴到死者身上,最后一把火,把尸体烧得面目全非。
然后让弟弟刘兴治跑去皇太极身边,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诉说他哥已经自杀身亡。
皇太极跑去一看到扳指,以为老刘真的挂了,悲痛不已,下令让刘兴治给他哥好好把后事办了。
第三步——逃脱
趁皇太极认定老刘已死,放松了警惕,老刘乔装改扮,偷偷渡海跑路到了皮岛。
十月间,刘兴治借着给哥哥办丧事的名义,跑到后金国境线附近,趁人不注意也润到了明朝境内。
自此以后,皇太极就发了毒誓,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老刘碎尸万段!
08
皇太极气疯,老刘的日子也不好过。
虽然成功逃到明朝这边,可朝廷并不相信他。
不但没有任何封赏,而且不断派人对老刘进行审查。
一查就查了半年时间,最后认定老刘“归顺是真”。
崇祯
但崇祯的态度是“量加虚衔,以固其志”,只给了个游击的虚衔,不给任何兵权。
老刘在后金早就是副将了,如今冒死跑回来,才给个游击,你说,这口气能顺么?
更让老刘不爽的是,皮岛的主帅毛文龙,这时候已经蜕化成了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打后金消极得很,杀良冒功、海上走私、冒领军饷却是一把好手。
甚至他还把老刘逃归明朝说成是自己的队伍攻打后金时遇到老刘,老刘遂阵前起义,归顺了明朝。
功劳抢到自己手里。
09
朝廷不待见老刘,毛文龙也让老刘失望。
但幸好老刘还有个好领导——蓟辽督师袁崇焕,理解他、支持他。
1629年六月,袁崇焕在皮岛斩了毛文龙,把皮岛的兵分成两部分,让老刘统领一部分,颇有要把东江镇整个交给他的意思。
老刘再对朝廷不爽,但有了袁督师这么一个知己,也决心竭尽全力,为大明奋战到底。
没过几个月,皇太极率领大军绕道蒙古,从蓟州方向侵入长城。
这时候,老刘正好在锦州和袁崇焕商议军务。
一看情况紧急,马上要求和袁崇焕一起入关勤王。
袁崇焕说:老刘啊,你现在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去了也是白去,不如留在山海关听消息,将来皮岛那一片儿还得靠你带。
就这样,老刘留在了山海关。
后面发生的事,大家都很熟了——
袁崇焕率军入关勤王,在北京城外的广渠门和皇太极打了一仗,把皇太极给打退了。
十二月初一日,崇祯却突然下旨将袁崇焕捉拿下狱。
消息传出,勤王辽军群情激奋,在祖大寿率领下一路东归。
这就让新上任的督师孙承宗麻了爪子——手里没兵没将,怎么跟皇太极斗!
老孙一看,老刘还在山海关,赶紧把老刘叫过来,临时凑了八百人交给他指挥,让他去援救被围的永平府城。
10
老刘此时的心情,我们无从得知,但大概能推测出,他此时一定是又悲愤又绝望——
唯一理解支持他的袁督师蒙冤下狱;
朝廷又不相信他,不给他兵权,现在临时给几百人让他去援救永平,这不是给皇太极送人头么?
然而既然已经选择了大明,还能怎么办?回后金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不可能回后金的。
抗命不遵?那费尽周折回到明朝的意义又何在?
纠结到最后,老刘还是决定接受命令,带领八百人前去援救永平。
十二月二十九日,老刘和其他几路明军在青山营遭遇了为后金助战的喀喇沁蒙古兵,一阵猛冲猛打,当场杀敌五百余人,获得小胜。
正是这一战,让后金大军发现了老刘的踪迹。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老刘最后的结局是相当惨烈的!据《边事小纪》记载:
老刘在两灰口遭到了阿巴泰和济尔哈朗所率的数千八旗铁骑的围攻,老刘“不及甲,箭衣力战,自卯至申,杀贼无算,无何,中流矢死”。
后金军将他的尸体运回大营,一向礼遇敌方阵亡将领尸体的皇太极这次一反常态,“于广众之前,剖胸裂肠,快泄其愤”。
老刘用生命报效了明朝,明朝什么反应呢?
明廷迟迟不给抚恤和表彰,甚至认为他又在“诈死”,实际上是逃回后金去了。
而这样让人寒心的戏码,在日后还将在崇祯朝一次次上演......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边事小纪》、《东华录》、《刘兴祚论》、《刘兴祚事迹补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