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的力量”,从《中华二十四史》等故事集译注中,选取正向、正能量的史实故事进行广播剧改编,录制。
相较于传统的有声书形式,广播剧用声音塑造形象、表现环境、推动剧情,更具独特性和生动性。
希望借助这一形式更好地诠释圣贤先哲们的故事,让这些美好品质焕发新的活力。
范仲淹一生品行高洁,乐善好施,而且文武双全,出将入相。他几乎完美践行了从个人到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个过程,也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去世后更获得中国文官梦寐以求的最高谥号——“文正”。放眼三百年大宋,范仲淹几乎堪称“完人”。同时,他也被多位名家誉为“大宋第一人”。这位中国名臣的部分生平事迹在史书中笔墨也不少。
请听史实广播剧“前行的力量”第二辑第14集《大宋第一人,千古范仲淹》,通过声音的演绎走进这位大宋第一人的传奇故事。:
主要角色
范仲淹、韩康伯、韩康伯母亲等
主要故事情节
以稀粥充饥以书为伴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祖籍陕西。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到朱家。范仲淹昼夜刻苦学习。冬天很疲惫的时候,就用凉水浇脸;食物不够,就以稀粥充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以为苦。(《宋史·范仲淹传》)
范仲淹青年时曾苦读于长白山醴(音礼)泉寺(山东邹平市西南),由于生活贫困,他每天仅做粥一器(容器),经过一晚凝固后,划分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再配上一些碎腌菜。这样的生活,范仲淹连续坚持了三年。(北宋·魏泰《东轩笔录》)
范仲淹在应天府(商丘)读书时,适逢宋真宗出巡,众人都纷纷出去看热闹,只有范仲淹闭门不出。有人问他,他说:“将来再见也不迟。(指他日入朝为官,获皇帝接见)”这期间,范仲淹依然过着清苦生活,有同学送给他一些好的食物,范仲淹却搁置一旁,直到这些食物都坏了也没吃。同学很奇怪,范仲淹却说:“不是不感激您的厚爱,只是我喝粥早已心安。如果今天突然享受美食,那以后又怎能再咽下粥呢?”(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乐善好施 救危扶困
范仲淹在应天府讲学时,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仲淹赠给他一千文钱。一年后孙秀才又来拜谒,范仲淹再次赠钱一千,并问他为何匆匆奔波于生活。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赡养,如果每天有一百文的收入,都足够生计了。”范仲淹听完后说:“看你的举止言谈不像乞丐,两年来你风尘仆仆,又能得到多少呢?反而荒废了学业!我帮你在学校找个职事,月薪三千文可以奉养老人。这样的话,你能安心读书治学吗?”孙秀才大喜拜谢,从此跟范仲淹攻读《春秋》,昼夜苦学。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应天府,孙秀才也辞归了。十年后,泰山有位著名学者,以讲授《春秋》而声名远播。朝廷将其召来,原来这位大家竟是当年的孙秀才!孙秀才名孙复,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初三先生”之一。(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范仲淹曾派儿子范纯仁到姑苏运麦,船行丹阳时,遇见穷困潦倒的文学家石曼卿。石曼卿家人新丧,无钱归乡。范纯仁立即将船和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自己骑着一匹马就回家了。回家后也不提及此事。后来范仲淹问:“这次去东吴遇见故旧了吗?”范纯仁说:“石曼卿无钱回乡葬亲,滞留丹阳。”范仲淹立刻说道:“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船都给他?”范纯仁这才说起:“已经给他了……”(元·《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
公元1034年,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在苏州,范仲淹疏通五条河流,兴修水利,大大利益了苏州百姓。当时,范仲淹得到南园一片土地,阴阳家占卜说这块地特别适合盖房子住,子孙中将接二连三出公卿贵人。谁知范仲淹却说:“我一家富贵,不如天下之士都在这里接受教育,这样富贵就会流转不止了。”于是,范仲淹将这块南园宝地用来兴建学校。几十年后,苏州一带的学术,依然领先于整个东南。(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近一千年来,这块土地兴建学校的用途从未改变,今天的苏州中学即基址于此,依然在为苏州乃至中国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而范仲淹一生任职多地,如安徽广德、饶州(江西鄱阳)、江苏镇江、浙江绍兴(兴办“稽山书院”)、邠州(陕西彬县)、邓州(兴办“花洲书院”),均大力兴办学校和书院,教书育人,从未间断。
北宋名臣富弼,在《范文正公墓志铭》中写道:“公(范仲淹)喜好布施,人有急困必定救济,从不计较自己家用够不够。显贵之后,家中一如贫贱之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他每次镇抚边疆,得到的赏赐全部送给将士们。他在杭州任职时,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田地,置办义庄,救济亲族。而他自己去世时,入殓连件新衣服都没有,还是朋友凑钱为他安葬……这更加可见他始终志于大道,从不为俸禄而做官啊!”(北宋·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
范氏义庄,可谓最早的慈善组织,在救危扶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到清朝末年,范氏义庄依然运作良好,堪称史上慈善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范仲淹在越地任职时,户曹孙居中去世,家贫子幼,范仲淹拿出俸禄百缗(一缗千钱)资助孙居中一家,并雇大船、派衙门中的老人亲自护送他们回乡。范仲淹作诗一首,告诫属下说:“沿途如有关卡阻拦,就拿出我的诗给他们看。”这首诗是:“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便是孤儿寡妇船。”范仲淹类似的慈善之举,不计其数。(元·《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
范仲淹镇守邠(音宾)州时,有一天和属下官员宴饮,还没开始却看见一群穿着丧服的人在办理丧具。范仲淹于是派人询问,原来是寄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在当地,但安葬的物品都没有准备好。范仲淹怅然若失,立即撤去酒席,并重金救助他们办完丧事。酒席上的宾客们纷纷感叹落泪。(南宋·李元纲《厚德录》)
兢兢业业 心系苍生
范仲淹曾去求签问前程。先问:“将来能做宰相吗?”签上不许。再问:“不行的话,那就做个良医。”签上又不许。范仲淹叹道:“不能利益苍生、泽被百姓,这不是大丈夫平生之志!”过了几天,有人问范仲淹:“大丈夫立志当宰相,理所当然。但你又立志当个医生,这一下子不又太卑微了吗?”范仲淹说:“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大丈夫对于所学,固然期望能遇见明君,得行其道。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如同把自己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做不了宰相,能够实现救人利物之心的,莫如良医。如果真能成为良医,上可以治疗君王父母之疾,下可以拯救黎民百姓之厄,中能保自己之身长全。身在民间还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成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即出于此。
公元1033年,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一时没有得到回复。范仲淹立即问宋仁宗说:“如果宫中半天没有饭吃,陛下又当如何呢?”宋仁宗于是命范仲淹安抚江、淮一带灾情。范仲淹所到之处,立即开仓赈灾,减免赋税,并提出十余条赈灾建议。(《宋史·范仲淹传》)
范仲淹说:“我每晚就寝前,一定计算一天饮食奉养的花费,及白天所做的事情。如果我花费与我做的事相称,则酣睡无虑,没有惭愧羞耻之心。如果不是,则彻夜难眠!”(《太上感应篇汇编》)
注:史料依据《宋史·范仲淹传》《范文正公墓志铭》《范文正公年谱》等改编
特别鸣谢:“历史因果录”授权白话故事底本公益使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