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吗?/图
——访《1911-再读辛亥》总编导赵元贵、执行编导李黎
央视国际 2006年10月26日 08:20 来源:CCTV.com
专题:1911再读辛亥
CCTV.com消息(记者马芳北京报道):
“一副薄棺,四个苦力,两位心中对这个世界充满悲愤的不知姓名的士绅。一个灵魂,就这样寂寞地、最后一次从被称为“人间天堂”的中国最美丽的地方蹒跚而过。”
“在这个档案编号为16924号的画面中,那个被中国人和外国人簇拥的老人是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这个几乎是当时中华帝国中流砥柱的老人步履蹒跚,恰是国运衰败的象征。”
以上两段生动的文字并非出自哪部文学作品,而是前段时间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历史文献片《1911再读辛亥》中的解说词。
秋瑾
李鸿章
“那个被中国人和外国人簇拥的老人是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视频截图)
大量珍贵的图片、影像资料,恰如其分、生动有力的解说词,与当代百姓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内容,真实感人的细节,用讲故事的方式让观众重温历史的同时分析、思考历史……《1911再读辛亥》这部历史文献片就是凭借这些,把历史讲述得更“有意思”。
今年适逢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该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年轻人也十分关注此片,许多专家、学者撰文对该片予以积极评价,很多观众来电询问该片光盘的发行情况,更有一些院校的领导来电欲将此片作为历史教材……观众在来信中说:“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荡气回肠的历史文献片了!”
这部历史文献片究竟缘何受到广大观众如此的青睐?记者走访了《1911再读辛亥》的总编导赵元贵和执行编导李黎,让他们来为我们解开这个疑问。
最大特点就是真实
总编导赵元贵
执行编导李黎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总编导赵元贵阐释说,“我们希望能够真正的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真实的再现历史。除了事件本身不能捏造和戏说,另外语言描写也不能夸大,不恰如其分的语言也同样代表不真实。”
既然是真实的再现历史,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令广大观众对此感兴趣,在这一点上,摄制组做了充分的思考。“利用电视这种传媒讲述辛亥革命,就要符合电视传媒的规律,就不能像史学界著作一样过于学术化。‘再读’辛亥,不是单纯的再叙述一遍历史,而是要让观众‘读’出与当今社会进程、与当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紧紧贴近今天观众的兴趣点,增强历史的趣味性。”执行编导李黎介绍说。
生动细节讲述历史
“细节为王”,生动感人的细节是这部文献片的制胜法宝之一。《1911再读辛亥》共分6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前夜、起义、武昌起义爆发、憧憬、逆流、破晓六大部分,其中每一集都关注到细节,都企图用人物的命运和细节的展示来阐述每一个主题。一位网友的话恰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一是看到有个革命党人,在刺杀时担心自己被捕忍受不了严刑拷打,先服用了哑药把自己弄哑了,然后是那张血肉模糊的尸体,这青年在遗书中说,自己舍身忘命,为求中国的未来,民族的独立。我突然觉得,在这看来卑微的肉体上,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堪称天地正气,倍感伤痛。”
“二是秋瑾被杀的场景,令人痛哭。一女子尚如此,众男子何以当?是什么让这样柔情似水的江南女子如此刚烈而倔强?是中国人身上的骨气与力量。”
“三是武昌起义前夕被杀害的两名革命志士,其临刑之慷慨大义,视死如归的气概,令人感慨伤痛不已。”
……
“过去给观众讲历史比较生硬,其实无论什么题材都要有人物有细节,这段历史过去将近一百年了,我们现在看来其中所描写的人物都依然令我们很感动。”执行编导李黎说。
充分发挥画面优势 让画面诉说历史
为了让传统意义上枯燥乏味的历史文献片变得“有意思”,本片一改过去文献片比较呆板、就事论事、以文字为主画面为辅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实现了最大的电视化,充分发挥画面优势,强调画面优先:每张图片和每段影像都把鲜活的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片中有八国联军的马队,有清朝军队训练的镜头,有袁世凯和他母亲的合影、有清王朝大员们的肖像……在展现这些珍贵照片的同时还对画面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生动有力、富于感情色彩的解说词亦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比如本文开篇提到的对李鸿章出场照片的解读情节生动,将步履蹒跚和国运相结合,如果换成‘清王朝当时很腐败’这样的句子,势必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感染力的差距就可想而知。该片就是注重将图片和文字紧密结合,大大弥补了文字优先作品的缺陷。
对此,总编导赵元贵指出:“它不是一篇好的论文,而是与画面密不可分的解读;也不是利用电视念美文,而是画面和文字的密切结合。如果摆脱了画面,再美的文字其冲击力和感染力也将大大削弱。” 现在片中所使用的资料,多半来自侵华列强当年的记录。摄制组特意从海外找来大量晚清图像,其中有些1880年左右的记录,已是珍品、孤本,非常珍稀,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米歇尔分馆的图片更是罕见。因此,这部片子之所以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与这些极其珍贵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如此大规模的“露面”也有着很大关系,这在以往历史文献片中是很难看到的。
放下以往文献片高高在上的严肃面孔
这部片子在解说叙述上寻求平实简洁的文风,配合画面、音乐做有趣的叙述。既不失文献片的严谨真实,又不乏细节中的趣味性,使各个层面的观众都能从中会意、产生共鸣。
既然要让各个层面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就必须放下历史文献片原先那种高高在上的严肃面孔。摄制组中没有一名专门的历史学家、专业人士,就是为了避免片子做出来太学术、太专业反而离观众很远。《1911再读辛亥》就是在通过丰富的画面、恰如其分的解说、感人的细节给观众讲真实的历史故事,“读历史可以了解历史但是无法被历史感动,但是这个片子将人物、事件展现得活灵活现,能让观众受到感动。” 总编导赵元贵说。
如此久远的历史,使得片中没有一个当事人,但观众却依然感染于它的真实。“再读辛亥、重温历史、凝聚人心、统一发展”便是这部历史文献片赋予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时代内涵。这部片子将现代人的视角对准那些我们已经快要遗忘的历史,使我们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今天的教诲。无论你属于哪个民族,哪个党派,哪个团体,无论你有什么信仰,辛亥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1911再读辛亥》凝结了摄制组全体成员长达半年的辛勤劳动,总编导赵元贵说:“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做好,只要做得好看,观众爱看,那么它的作用就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相信观众每看一遍都会有一遍的收获。”
《1911再读辛亥》,你看了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