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镜总论[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1404。(梁)钟嵘。诗品[A]。(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明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9。(明)王世贞。艺苑卮言[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990。[A]。(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7。[A]。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主要参考文献(以责任者姓氏拼音首字母为序)1。专著[1](汉)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蔡守湘,江风.历代诗话论诗经楚辞[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4](魏)曹植,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清)陈沆。诗比兴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葛晓音。
古诗艺术探微[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8](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0。[11](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清)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2](宋)洪兴祖补注,卞岐整理。楚辞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3]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姜亮夫编著。楚辞书目五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楚辞书目五种》之王逸《楚辞章句》黄汝亭《序》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14]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5]李泽厚。美学三书[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008重印)。[1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C]。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8]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20](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1](清)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22](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1982新版)。[26]潘啸龙。屈原与楚辞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27]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28](清)沈德潜。古诗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9](清)沈德潜。历代诗别裁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3。[30](宋)沈约著,苏晋仁、萧炼子校注。宋书乐志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2。[31](汉)司马迁。史记[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3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东晋)陶潜。陶渊明全集[M]。上海:上海中央书店,1935。[34](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王夫之品诗三种古诗评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6]王国维著,滕咸惠注。人间词话新注[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37](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王汝弼。乐府散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9](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40]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1]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王运熙。汉代诗歌史论中古文化要义十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3]王洲明。中国文学精神(汉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44]闻一多。诗选与校笺[M]上海:中华书局,1956(1957三印)。[45]伍蠡甫主编。西方古今文论选[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46]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7]王友怀、魏全瑞主编。昭明文选注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48](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徐复观。汉思想史(卷一)[M]。台北:广文书局,1989。[49](陈)徐陵编,(清)吴兆宜笺注。玉台新咏笺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50]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杨公骥。汉代文学[M]。东北师大铅印教材。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51]杨义。杨义文存楚辞诗学(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2]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000重印)。[53]尹建章、俞绍初、陈抱成。
古代文学十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54]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954二版,1957印)。[55]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56]张明非、胡大雷。古典文学新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000重印)。[58](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59]张永鑫。汉乐府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000重印)。[60]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61]郑训佐、李剑锋。中国文学精神(魏晋南北朝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62](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论文 曹胜高。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J]。兰州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郭建勋。汉魏六朝诗歌中夫妇之情的伦理禁忌与性别表达[J]。
文学评论,2006,(04)。[10] 郭娜。论曹丕的代言体诗[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04)。 [11] 黄秀坤。《史记》为历史人物代言、拟言的艺术研究[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09-10)。 [12] 黄竹三。从叙事体向代言体过渡的几种形态[J]。艺术百家,1999,(04)。 [13] 姜汪维、龙晓莹。论元散曲中恋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兼对“代言体”的一种解读[J]。 现代 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03)。 [14] 焦庆艳。论曹丕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J]。许昌学院学报,2008,(03)。 [15] 李红霞、彭晓敏。女性自我价值的觉醒——《古诗十九首》和《诗经》思妇形象之比较[J]。 广西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 [16] 李军。“代言体”辨识[J]。安顺师专学报,2001,(01)。 李平。“七夕节”产生的社会根源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8)。 [17] 廖群。“代言”、“自言”与“刺诗”、“淫诗”——有关《国风》的两种阐释[J]。文史哲, 1999,(06)。 [18] 刘世梅。论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J]。
语文学刊(读写教学版),2005,(06)。 [19] 刘淑丽。徐幹笔下的思妇形象及文人自觉的代言体创作[J]。古典文学知识,2007,(02)。 [20]刘蔚。论范成大田园诗的代言体特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刘学智、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21] 刘育红。唐代闺情宫怨诗的代言与寄托特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2] 鲁茜。论戏曲的代言性全知叙述视角——以“红叶题诗”题材从唐小说到明戏曲的嬗变为例[J]。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3)。[23] 陆雪梅。代言体诗歌的文化透视[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4] 罗丹。浅析元散曲代言体的创作概貌[J]。民族论坛,2008,(05)。 [25] 马睿。无我之“我”——对中国古典抒情诗中代言体现象的女性主义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26] 潘啸龙。论《离骚》的抒情结构及意象表现[J]。云梦学刊,1993,(01)。 [27] 惊心动魄——《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三题[J]。
江淮论坛,1990,(05)。[28] 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J]。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 [29] 唐玲。从《古诗十九首》浅析拟女性写作[J]。昆明大学学报,2007,(01)。 [30] 王乾。宋代妇女词及其与男性代言体的比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31] 王淑梅、李艳。唐代“代言体”诗歌和乐府诗歌的关系[J]。求实,2006,(01)。 [32] 王双、徐云平。汉代文人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时代意义[J]。河北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33] 王文龙。试论词中“代言体”[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 [34] 王绪霞。闺怨诗的女声原唱——《诗经卫风伯兮》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5,(0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