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谁的水平更高,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并且都是有很大学术贡献的前辈,我在这里不妨来比较一下他们个人的学术特点。但因为诸位前辈学问很深,且陈垣老先生的诸多作品,我都半懂不懂,一知半解,还没有看完。其他三位老先生的全集都预览过,但也不敢声称读懂了他们的思想。所以,我就通过浅显的表面,来比较一下他们不同的学术特点。正式声明,我只是在比较老前辈们的特点,不是在比较他们的高下。一是我水平不够资格,二是我个人不喜欢谈论水平高低的问题,我觉得只要学问够扎实,一般情况下,就只是特点的不同,而不是水平的高低。
陈垣老先生的作品大概不是很符合现代历史学术著作的感觉。陈垣老先生的作品引用了大量的书籍文献,条目札记,给我们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看他的书,我们能了解到非常丰富的资料。正是因为老先生学问实在太扎实,可能不符合现代读者急功近利的心态。不管是历史爱好者(比如很多神论创造者)还是非大佬(或者说学渣级?)级别历史专业的学生,(比如我)可能更关注于结论,而不是复杂的考证。所以,陈垣老先生的书如果不作为工具书,可能不是那么热门。就个人阅读所见,陈垣老先生更关注于考证和条目索引,而不是现代史学专题研究的关切。不过,如果有学问修养深厚的先生,看到我关于陈垣老先生的评论有失偏颇,也欢迎批评,毕竟我没有看完陈垣老先生的所有著作,并且看过的还多有困惑。
吕思勉老先生,他更偏向于现代性,但同时也还是保留了很多考据学的特点。比如说,你看他的论述史学的论文,或者书籍。你会发现他是有马克思主义倾向(自发)或者说是有现代把历史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倾向。但你读他的读史札记,和一些读书笔记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虽然这不是系统的考据学工作,但仍然有考据学的特点。另一个证据表现在他的通史著作里,他写的通史,你会发现有很丰富的考证。但同时,他的通史又很关切历史的特征。(比如东汉的外戚,宋朝的积贫积弱,明朝的专制)这就是微妙的地方,因为他提到这些特点的时候,不是仅仅以传统的方式去提出,他有一种现代史学 方法 — 列举 — 结论的感觉。说一个我不是很懂的地方,因为我水平不高,可能总结地不是很好,学问更好的先生可能懂。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请先生指教。就是吕思勉老先生对历史特点的总结,或者他研究的历史特征,不是传统的方法,但又不完全是现代史学的特征。比如吕思勉老先生不得结论,但他总结出来的特点,或者他的研究,实际上又是有 论证 — 结论 这种感觉的。
陈寅恪老先生,到美国德国接受过最系统的现代史学教育,他基本上也是国内中国中世纪早中期研究的开创者,其实也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他也算比较出名的。比如,我的美国同学,我平常跟他们交流,我发现他们好多人,在上大学并且大三选择中国史专业之后,才陆续知道钱穆,吕思勉,陈垣这些老先生的存在。但他们在入门的时候,就知道陈寅恪老先生。我举这个例子,不是狂吹陈老先生并否定其他三位,我是想侧面说明一下,陈寅恪老先生是更符合现代学术的典范,他的作品也更符合欧美现代历史学生的感觉。不过,陈老先生也是有一些晚清的遗风的,这些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一些考据性质的论文。他的柳如是别传也很有意思,个人水平低,不好作出评价,就说一些拙见吧,这本书既有现代的心理,社会学视角的历史研究,又有传统的考据,很有意思,如果有一天,有人研究史学史,研究的专题事近代中国史学,这本书都是不错的原始文献。
钱穆老先生,单说作品数量的话,是四大史家中最丰富的。但是钱穆老先生的一些作品其实更偏向于哲学著作,而不是历史学著作。所以我觉得,钱穆先生是即作为一个新儒学哲学家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来著述的。钱穆老先生的作品,我感觉纯粹的历史著作就是国史大纲,(注意,有的人不仔细看,以为我在侮辱钱穆老先生,我仅仅是想说老先生纯粹历史作品不多,我没说老先生作品没价值)老先生的各种书,学术思想史,近三百年思想史,学案,这些东西,你会发现,既有历史分析,又有考据,还有哲学思想。
余英时老先生的一个访谈,从学术角度上,对这四位先生都有介绍。腾讯视频上有,我复制不了链接,就直接搜索—余英时访谈录 腾讯视频。余老先生观点的水准比我可高多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