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排名第一的都把他们夸成神了!那么,我要是说,他们这些大师的研究到了今天很多具体领域的研究至少是存在问题的,是不是有人要来批判我一番?
那么,民国这些学者,我佩服他们什么?或者他们有什么值得敬佩?
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都很发达,放在今天来看就是文科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那些成果缺乏一个系统的,相对的完善学术体系,比如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的古籍除了《文心雕龙》(书不错,可是年代偏早,六朝以后的文学不大可能去批评吧?),很难找到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体大思精的书了。难怪黄侃在北大用的就是《文心雕龙》上这门课。中国文学批评思想观念散落在各种专著(各种诗话,词话等等),书信,诗歌等等之中,遗产内容丰富却少有完整的一套体系。近代的学者的意义,恐怕就是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
题主谈到了,陈寅恪,我佩服他什么?大家都知道他会好几门外语和死亡的语言,觉得很牛逼的样子。其实,他去外国学习西方一些史学观念和理论,当时西方研究中国学术占有话语权。所以,必须会几门外语。因为,陈寅恪感兴趣西北舆地,所以会好多“死亡”的语言。陈寅恪最大的学术贡献恐怕不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而是去把西学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过来,丰富完善中国历史研究的系统。
既然提到了“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不得不提王国维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恐怕今天也是研究历史的一个基石。王国维的词学理论,红学思想,甲骨文研究等等,哪一个放在学术发展角度看,不是先驱?
还有傅斯年的话“双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答案”。胡适的“哪怕真理穷尽,进一寸有一寸欢喜”。顾颉刚说的,“学问上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得到了止境就等于自己的堕落”……每个人的话对于今天学者来说都是振聋发聩。
他们不少人有流学出国经历,陈寅恪、王国维、傅斯年、胡适、汤用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明他有一定文学贡献)王力、赵元任、梁启超、李济、吴宓、闻一多……他们的这留学经历说到底就是学习借鉴西方学术思想与体系,从生吞活剥,生搬硬套逐渐到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系统的过程。
古代的经史子集变成了文史哲,并且底下不断细化细分,说到底这改变就是近代学者的功劳,他们具体研究也许会存在问题,但是恐怕这些领域是他们开拓的,他们是先行者,他们具体哪一步走错了,这里我们要正视,他们很多人走的大方向没有错,至少今天我们还在他们的路径方向上面前行,方向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我们今天学者走的更远了。
那些民国大师贡献在哪?他们无非是给文史哲的先驱,贡献了现代学术的框架体系,他们个人精神固然有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们的路也要我们继续走下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