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姑且在睡前随便写一下这个问题,我对汤因比的了解有限,也不太了解这句话的真实性。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先上结论:首先汤因比算不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次这句话很有汤因比的风格,但是没什么意义。
我认为要理解题干中汤氏这句话,先要理清两个问题:
①汤因比其人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②汤因比个人的学术取向
首先我们都知道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开宗明义提出的观点: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所谓的“文明”,而汤因比口中的文明是一种有着生老病死的有机体。当然西方文明也不例外。
汤因比的时代是历史学大分流的时期,老式实证主义史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这个时候愿意除旧布新,做“新史学”的人主要是走这样两条路子:A是与其它社会科学结合,这些人以法国的年鉴派为代表;B是以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代表,试图引入哲学手段为历史建立一种普遍的解释。而具体到汤因比本人身上,就是以文明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解析各个文明的组成要素,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得出对历史的普遍性一般性的解释。而这种解释范式到现在已经后继无人,当代的历史学更多地是继承了前者的遗产。从这个角度来说,汤因比还算不上是所谓“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从1920年代开始构思他的《历史研究》,到1946年最终完成。这段时间正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中间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同格雷的那句名言所说“(世界大战使得)文明的灯火在欧洲熄灭”。两次世界大战是对欧洲中心论和西方优越感的沉重打击。这种失落感在汤因比的前辈斯宾格勒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心态可能才是汤因比寄希望于远方的东方文明的原因。
但是汤因比这句话真的有什么严密的内在逻辑吗?我觉得是没有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范式与其说是历史研究,毋宁说更像是是一种历史哲学。而汤的研究中对很多文明的看法以现在的眼光看已经不只是落后了,甚至可以说是偏见。《历史研究》中“停滞的文明”这种章节标题要是放到现在发表,怕是会被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当代学者喷得不成人形。
汤因比本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很可疑。据我所知汤因比两次访华分别是在1920年代和1960年代——说这些年是中国在近现代最糟糕的年代也不为过。如果汤因比能从这中间看出未来世界的希望,实在是有些好笑了。而通过二手资料和文献又能得到多少关于中国的正确认识呢?汤因比在这句话里对中国的信心(如果这句话是真的),与其说是赞扬,还不如说是因无知而造成的偏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