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6. 288《战国策》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影响赵羽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战国策》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只有百年,但是对其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切实影响。本文考察了西方英语国家如何认识、了解、研究与应用《战国策》,探讨了其英译对英语世界的影响,并通过述评国内外《战国策》英译研究,描述了《战国策》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图景及传播影响。关键词:《战国策》;英译;英语世界;典籍传播0. 引言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近代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是不平衡的:中国译介了大量的英语作品,为国人呈现出了广阔的“看世界”平台,却在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这一逆差严重制约了文化软实力的积累,不利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因此,对典籍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大有必要。《战国策》是先秦古籍,以雄辩和谋略著称。研究《战国策》的英译对英语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反思翻译问题、促进未来重译,同时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状况。
1. 《战国策》英译1. 1 《战国策》英译的历时线索《战国策》的海外传播之路较之其他典籍较晚,“五四”运动后开始起步。迄今为止,它在西方的译介与研究的历史已有近百年。梳理发现,译者主要有传教士、汉学家、本土华人,海外华人多致力于文学价值研究,暂未有成书的译本问世。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12 年至 20 世纪 30 年代末;(2)1970年至 20 世纪末;(3)21 世纪初至今。1912 年德国汉学家 Franz Hübotter 第一次将《战国策》翻译成他国语言。20 世纪 20 年代末,英国传教士 Bramwell Steaton Bonsall 完成了第一个英文全译本,但只可以在互联网检索。进入 30 年代,战争需要,英美开始关注《战国策》。第一阶段只有一个英译本问世,传播范围小,影响较弱。1970 年,密歇根大学教授柯润璞完成了第一个公开出版的英译全译本,1979 年和 1996 年两次再版,为它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进入 90 年代,译介典籍开始成为国家战略,一大批典籍得以重译或再版。谢百魁选译了四篇经典作品。但是,这一阶段在国内并未出现大篇幅翻译。进入 21 世纪,在“大中华文库”工程的推进下,翟江月于2008 年完成了《战国策(英汉对照)》,其影响还有待见证。
因此,《战国策》英译在国内外呈现不同图景:国外起步早,以传教士和汉学家为主;国内起步晚,全译少,由民间翻译走向政府支持,以政府驱动为主。1. 2 《战国策》英译的国内外研究国外对《战国策》的英译研究分为两类,一类以柯译本为研究对象,品评翻译策略、文学价值、传播影响。另一类着眼于把《战国策》纳入中国典籍这一整体的范畴进行考量,翻译研究相对成熟一些。国内的英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以中国知网为例,输入“战国策”并含“英译”检索,结果仅为 4 条。如金博女(2008)、李秀英(2010)、蒋宗强(2013)等,他们从文本翻译的角度对英译本提出批评,但未进行英译影响的研究。2. 《战国策》英译的影响2. 1 《战国策》英译对国际政治思想的影响古希腊修昔底德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曾被斯坦利·霍夫曼认为是国际关系最经典的三部著作之一,《战国策》的价值也毫不逊色,其中提供了大量可供国际政治研究使用的宝贵案例。(转引自朱中博,2009:33)。从《战国策》英译的历时线索来看,这部分的影响主要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就领导者人才观而言,“美国人的理念是,在战争中,一个科学家能抵得上几个师的兵力;在经济发展中,一个科学家胜过数亿美元的投入”(马琴,2009:137),由此可以看到“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的思想。再如,美国借鉴《战国策》中把人才视为国家根基的思想千方百计网罗人才(张鸿梅,2002:47),从中也可以看到“不计背景出身,任人唯贤”的思想(《秦策五·四国为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