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资治通鉴》在后世中声誉很高,可以说无论是对于一国之君,还是忠贤之臣,甚至是对于普通老百姓,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都看点。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轨迹。
《资治通鉴》也称《通鉴》,它是司马光为宋神宗所编写的。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的表现。
那么,资治通鉴到底讲了些什么?
1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
这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它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司马光作为一个出色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感,而且有着敏锐的政治感和时代感。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在重要历史事件、典型历史人物之后,发表史论,解说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并流露出自己对于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发人深思。
这个《资治通鉴》历时19年才完成。此书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首先是周朝、秦朝、汉朝、曹魏、晋朝的历史:
即《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
再就是南朝的历史:
《宋纪》、《齐纪》、《梁纪》、《陈纪》。
最后就是隋唐、后梁、后唐等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司马光说:先前我奉皇帝的命令收集编写历代君臣的事迹,后又奉圣旨赐名为《资治通鉴》。
事实上,历代史书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司马光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本书就是《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是如何成为帝王之书的?
宋神宗统治时期,封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大规模地实施变法。
但是,司马光却上书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为此,司马光还曾与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争论不休。当时,神宗变法的意志还很坚定,司马光却总是给他泼冷水,结果触怒了龙颜。
随后,司马光主动请求调离京城,到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
早在神宗的父亲英宗在位时,司马光就开始编撰《资治通鉴》,当时这本传世巨著还叫《通志》。
神宗时,皇帝赐两千四百余卷藏书给司马光参考,还提供所有的庶务杂支费用,要司马光无后顾之忧地继续写。
皇家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书很多,皇帝让他可以自由进出,查阅所需要用的藏书。
有朝廷做后盾,司马光便开始编修起《资治通鉴》,不过当时司马光的住家条件非常简陋,夏天时因通风不佳导致闷热难耐。
他写作时挥汗如雨,滴下来的汗水常污损了草稿。
司马光于是请匠人另外辟出一间地下室,夜以继日地埋首读书写作,就算生病了也不休息。
《资治通鉴》的写作,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就参考了十七种,运用到的杂史,包括谱录、别集、碑志、野史等,也高达三百多种,加上皇家图书馆如龙图阁等可供借阅的藏书,可以想见其参考数量之庞大、资料之丰富。
正因如此,此书编得极佳,宋神宗看了赞不绝口,还赐书名为《资治通鉴》,使君主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也就是说,皇帝认为这本书能让君主鉴于往事,有助于习得治国的诀窍。
总之,此书编辑得到了宋英宗、宋神宗的称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修书之费尽由国家供给。
司马光著史,还选取了刘恕、范祖禹等人作为助手,他们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
此书以“臣光日”开头,其余的评论则出自各个名家之手,使《资治通鉴》成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不朽名著。
《资治通鉴》堪称中国古代君主的教科书,纵观我国的古代史,也就只有司马迁的传世巨著《史记》能与之媲美,司马光因此和前辈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曾说过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此书,目的在于吸取历史上治乱盛衰的经验和教训。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从一开始就得到宋朝皇帝的支持,此书取材与皇家藏书甚多,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轨迹。
后来,又献给皇帝,书名都是皇帝命名,是最适合皇帝阅读的图书,最终成为了帝王之书。
一起探讨《资治通鉴》的故事,欢迎关注我!
作者|龚柳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