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村民间故事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
有个老头,老伴去世早,他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都成了家。
有一天,一家人一起吃饭,三个儿媳妇都抢着把面条盛到自家男人的面前,锅里汤多面条少。
老头说,每个人对一句诗,谁对不出来就别吃。老大说,吃饭还是家常饭;老二说,穿衣还是粗布衣;老三说,知冷知热还是恩爱妻。
李老汉长叹一声:"要是你娘还活着,我这碗面没这么稀。”
这个故事来自靳春利,正是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耿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推向世人,最终让世界瞩目。
耿村,
一个靠讲故事出位的地方
耿村最早叫做看坟庄,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再辰死后被葬在这里,派该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渐渐形成村落。后嫌名字不雅,便改为了耿村。
1986年,土生土长的耿村人靳春利发现,村里流传的那些土得掉渣的故事,竟然比普通的小说还容易刊发在当地报纸上。
▎1989年耿村民间故事艺人在讲述故事时的情景
于是他向藁城文联汇报,后来,文联领导亲自考察,发现村里不管男女老少,故事、笑话张口就来,讲半天不重样,当场拍板决定搞一次民间故事普查活动。
1991年,由十几个国家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讲座会,他们一致认为,耿村文化现象是世界民间文化的奇观。
▎民间故事讲述家孙胜台向外国友人讲述故事
随后,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村中的故事大王们也被成为了非遗项目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发礼在给人们讲故事
下面这个视频截图,来自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系列动画片《耿村民间故事》中的一集。
这么眼熟,竟然是我小时候就看过的!说不定也能唤起你的回忆。
耿村的故事,
可以讲一千零一夜
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上自洪荒时代,像伏羲女娲的故事,一直到毛泽东、朱德,到村里的抗战烈士,再到村生产队,都有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野史。
经过十多次文化普查,整理出的文字资料有6300余万字,先后编印《耿村民间故事集》5部。
耿村村委会与众不同,它的正房是“故事厅”,两侧才是村委会办公室。你在村道上看到的不起眼的老大爷,可能就是联合国认定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
▎张才才(左一)在家跟老伴侯果果(右二)给记者讲故事
当年负责“摸底”的原石家庄市文联主席袁学骏曾这样形容耿村故事:
“像韭菜割了又长,像芦苇遍地扎根。真正是野火烧不尽。觉得好像挖干净了,不知什么时候又冒出一个破纪录的。”
袁学骏常与故事家这样对话:“你不是说讲干净了吗?”答:“这个是小时候听来的,现在想起来了。”
像耿村这样的村庄,
不止一个
耿村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故事村”呢?
明朝,耿村是山西到山东的必经之路,成为南来北往客商的驿站。同时,它还是一个“移民村”,不排外,兼容性好。
这里的集市一直十分繁荣,南来北往的人们带来了各地的民间传说、奇闻轶事、家长里短,再加上耿村人的自由发挥,形成了今天的耿村民间故事文化积淀。
▎耿村民间故事墙绘
同样被称为“故事村”的,实际上不只有耿村。
湖北伍家沟的《人狗成亲》神话是全国首次发现;湖北下堡坪的农民故事家刘德方的生平被写成《奇遇人生》出版;重庆走马镇蕴藏着巴人神话传说……
▎伍家沟村第三届民间故事大奖赛
这些遗落在乡野田间的中国民间故事,像被潮水卷起又落下的贝壳,引人好奇,给人惊喜。
将耿村这座文化宝矿展露给世人的靳春利说过:
“过日子免不了有磕磕绊绊,我们总是拿故事中的人和事来比照自己,理解对方。遇到想不开的事情,也用故事中的理儿来劝解。要教育小孩,就给他们讲几个故事。”
故事戏谑,但大道理深入浅出;人生苦短,但仍需要嬉笑怒骂。
- 今日互动 -
从小到大
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什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