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知乎@柴桑用户的一个回答中的一句——“小孩子之所以那么开心,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容易从大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得到新奇和神秘的体验了”。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以至于我想聊聊“生活"这事。
人类几百万年来一直进化对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我们始终把精力聚焦在怎样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和累积生存优势上,也因此逐渐降低了对日常生活环境的敏感性和刺激感知。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忽视了我们已经拥有了什么,感知满足和快乐变成了一件困难事。
想一想自己的过去,小时候最想得到的《猫和老鼠》全集,早就在能够轻易获得的时候忘得干干净净的了,脑袋里装满了20多岁这个年纪所该有的那些烦恼和憧憬。
的确,生活里处处是竞争,我们总是为了某个目的,急着获得、急着赶路、急着赢利。
如果换个角度再看我们90后,仍然能发现一些问题。“综艺、游戏、电影,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看惯了那些精心策划的美好情节,接触了太多高强度的刺激,以至于回到单调的现实,就感到空虚,无趣”——《幸福之路》。我能感受到我身边的一些人的状态,他们在网络上见到了太多能力之外的世界,又束缚于现实自身的能力、钱包和时间,无法脱离这无味的生活现状,这种见识的广度和经历的匮乏产生的落差,也许导致了向各种现在热议的标签性人物的方向分化。
所以我又感到庆幸的是,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听从了一些对幸福观讨论的文章的建议,把感知快乐视为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这让我在求进的路上保持了踏实感和一份热爱。
“生活”的话题拉回到最近,这些月,大家因为疫情原因还仍然不能返校。得到导师和师兄的支持,5月9号我到了珠海市海怡湾畔,跟三个小伙伴进行半封闭的系统平台研发工作。
几个月的隔离生活到现在,社交生活的暂时停止,让我难得的能够更专注于自我提升,主要还是一些算法、技术上的东西。空闲时间里我也看了一些书,也许是腹中突然装进了杂七杂八的东西,让我些许多了点膨胀感。我下定决心要继续坚持弃置很久的写作习惯了。
写作的动力之一源自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看完这一句话猛然点头表示赞同。写作,确实能够让一些东西避开死亡,如此刻的想法,一些琐碎小趣事,又例如院子里来访的几只小野猫。至少,它们能够在我的世界里活很久很久了。我想大部分写杂记的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5月7号,师兄帮我们选好了租住的房子。9号早上,我从家中离开,坐在车座上我朝着窗外呆看了两个小时,心绪在奔涌。
师兄四月份已经从岭南大数据研究院离职,专心负责新成立公司的运营管理。我也面临着就业问题的抉择。做加入这个新公司的决定我考虑了5个月,或者也可以说是6年。6年来的经历让我对这种太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选择反而充满激情与期待。
团队里,一位是德高才深的导师,一个是天赋努力都到达峰值的师兄,此外也不缺乏一些顶梁柱型的小伙伴。如果再加上自己多年的兢兢业业,自我底气颇足,那些让人惴惴不安的未来,会在心里隐隐约约觉得他们都是明亮的。
说起我的研究生导师,他是我写杂记的动力其二。我向来十分敬仰像我导师的那些善于写作的人。他们手中掌着的笔似乎有无穷的活力,排兵布阵般掌控着每一个字,注入严谨的思考,引人遐想的想象力。
我每周阅读很多,偶尔玩弄几句文字,但提笔成篇写的少之又少,这段时间想写杂记的想法越发强烈,因为拜读这些大作家文人们的文章,愈发感到每个时代他们都被看做最清醒之人实在太有道理。每当我思考如何下笔,如何总结自己这些天的成果和感想时,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活在当下。我就像站在造物主的视角认真又严肃地审视了自己一遍又一遍,让我不至于恣肆,或堕入虚无,让我明白我的使命感,坚持自己的执着,萃取一个更纯粹的,忠于内心的自己。
要说动力其三,便是我来珠海之后,那些大胆闯进了院子“严重扰乱”我工作节奏的猫咪主子们。这些站在生物链顶端的小家伙们,我想单独拿一篇文章出来分享它们的小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