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唐长安城复原】全文献资料汇总

【唐长安城复原】全文献资料汇总

【唐长安城复原】全文献资料汇总唐1.高宗时期:释彦悰 辑《大唐京寺录》十卷已佚2.玄宗时期:《唐六典》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其卷七工部郎中员外郎条有关于两京宫殿等建制的记载。3

1.高宗时期:释彦悰 辑《大唐京寺录》十卷

已佚

2.玄宗时期:《唐六典》

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其卷七工部郎中员外郎条有关于两京宫殿等建制的记载。

3.开元年间:韦述 撰《两京新记》

推荐:长安史迹丛刊 三秦出版社

4.会昌年间:段成式 撰《寺塔记》

唐段成式撰于会昌三年(843年)至大中七年(853年)之间。一卷。会昌三年,作者与友人张希复、郑符访长安诸寺院,想补《两京新记》和《游目记》的缺漏,后因官职离开长安,大中七年重归长安,整理旧稿,写成此书。此文收录于《说郛》。记载唐长安寺及塔的事迹,包括其名称、地理位置、状况、景致、佛像,及在其间发生的传说。据此可探寻唐长安佛寺之分布。《寺塔记》分上下两卷,原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的第5、6卷。

5.大中年间:张彦远 撰《历代名画记》

北宋

1.宋敏求《长安志》二十卷

宋敏求,举进士,官至史馆修撰,龙图阁直学士,参与《新唐书》修撰。

宋敏求修《长安志》,其京城诸章,多本此书(《两京新记》)。《长安志》二十卷是目前完整保存的最早的有关长安的著作,为后代研究长安城的基本典籍。

赵彦若在为《长安志》所作的序中称:“雍之为都,涉三代,历汉唐之全盛,世统屡更,累起相袭,神灵所储,事变丛聚,宜其较然有明册大典,暴天下耳目,而图牒残脱,宿老无传,求诸故志,唯韦氏所记为一时见书。”

又李埴《舆地纪胜序》言:“最有可称者,唐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东西《两京新记》及本朝龙图阁直学士宋公敏求《长安》、《河南》二志尤为该赡精密。”

2.吕大防《长安图》

元丰五年(1082)刻成《长安图》,据其题记得知,是以《两京新记》和旧图为底本的,现仍存有残石。

2016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王树声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历经数年首次补绘完整的这幅《长安图》。十多年来,王树声团队翻阅了3000余部地方志和历史文献,收集了1000多万字的古代文献,并在对我国1400余个古代都城、省城、府城、州城乃至县城所存上万幅城市地图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等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

在这浩繁的研究中,通过查阅考证历史文献,参考古代地图信息,最终,残缺不全的吕大防《长安图》历经两年补绘完成,共补绘原图缺失内容320处,其中郭城内及北部汉城禁苑等处补绘缺失内容300处,城南至终南山等处补绘缺失内容20处。

据王树声介绍,补绘完整后,尝试将拼接后的《长安图》残片与现今考古勘测的长安城复原图相叠合,结果是与现代考古勘测基本重合。“这说明了北宋时期绘制地图的方法已经非常科学与准确”。

3.张礼《游城南记》

南宋

1.程大昌《雍录》十卷

1.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十卷

2.李好文《长安志图》三卷

原名《长安图记》,后人以与宋宋敏求《长安志》合刊,改名《长安志图》。上卷为汉唐城市宫坊等图,以宋吕大防所跋之《长安城图》为蓝本,订正其疏讹。次为古迹陵墓,以宋游师雄图为蓝本。未卷为《泾渠图说》,元李惟中撰。

其中图志杂说十八篇为作者自撰,考证详明。但亦有沿袭旧图之误而未及订正处。

3.王士点《禁扁》五卷

明末清初

1.顾炎武《历代宅京记》

1.乾隆年间:毕沅编 撰《关中胜迹图志》

2.嘉庆年间:董佑诚、陆耀遹《长安县志》《咸宁县志》

《长安县志 长安坊里图》、《咸宁县志 长安坊里图 》

3.嘉庆年间: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徐松(1781~1848) 嘉庆十四年任《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纂,授翰林院编修。这本书作于嘉庆庚午(1810),道光戊申张穆刊。序文中说:“古之为学者,左图右史,图必兴,史相因也。余嗜读《旧唐书》及唐人小说。每于言宫苑曲折,里巷歧错,取长安志证之,往往得其处误,而东都葢阙如也,己巳岁奉。”作为“吟咏唐贤篇什之助”

日人平冈武夫《长安与洛阳》一书中说它是“关于长安与洛阳的资料具有绝对权威而集大成的书籍”

徐松《长安城图》?

3.程鸿诏《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

4.张穆《唐两京城坊考校补》

5.毛凤枝《南山谷口考》

6.赵岐《三辅決录 三辅故事 三辅旧事》

7.王褒《关中佚志》

今人又利用碑刻、墓志和考古发现进行增补、考订,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

1.阎文儒、阎万钧《两京城坊考补》

2.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3.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关于唐代长安研究的基本文献》

4.杨鸿年《隋唐宫廷建筑考》、《隋唐两京坊里谱》、《隋唐两京考》

1.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

《长安城图》?

2.福山敏男 《长安城图》?

3.桑原骘藏 考史随笔《长安之旅》

4.佐藤武敏《长安》、《长安:古代中国和日本》

5.妹尾达彦《长安的都市计划》

6.石田干之助《长安之春》

推荐:三秦出版社《丝路·长安国际译丛》系列

7.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 索引篇》、《唐代的长安与洛阳 地图篇》、《唐代的长安与洛阳 资料篇》

8.《长安——绚烂的唐都》

其他

1.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自公元838年7月2日开始写起

2.《两京道里记》三卷

又据《玉海》卷一五地理·地理书“唐《两京新记》”条引《志》:韦述《两京新记》五卷。《两京道里记》三卷(书目不知作者)。

3.罔山札记《古今长安图鉴》

《两京新记》相关研究摘述:

韦述(?—757),唐代京兆万年人。

韦对于碑文、壁画的关注,也体现在《两京新记》的撰写中。如,《新记》修德坊西北隅兴福寺条注云:

本左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宅。贞观八年(634),太宗为穆皇后窦氏追福立。制度华丽,为京城之壮观。寺内有碑,面文贺兰敏之写《金刚经》,阴文寺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写太宗《圣教序》及高宗《述圣记》,为时所重。

除《两京新记》外,部分其他著作

(一)著作:

《唐六典》三十卷,开元二十七年李林甫主持编成,韦述参与撰写。现完整保存。

《唐宰相甲族》一卷,与吴兢、萧颖士等合撰。或即《国朝宰相甲族》一卷。又名《大唐十四家贵族》。已佚。

(二)单篇文章:

《服制议》

《资圣寺中窗间吴道子画高僧讃》

《两京新记》成书时间:

岑仲勉先生以卷三布政坊下明觉尼寺条开元七年以及延福坊下犹称郯王,再参《金石录》尊师碑,以此书之作约在开元八年至十二年。

福山敏男、平冈武夫和辛德勇也都对此加以论证,均以《玉海》之开元十年说为是。

《两京新记》大致在明代开始失传,学者们只能凭借散在各种史籍文献中的零星记载,来辑录拼凑《两京新记》的容颜。遗憾的是依靠各家辑佚,仍无法明晰《两京新记》本身体例与行文风格。这一缺憾因日本金泽文库藏《两京新记》卷三残本的存世而得以弥补。

应当指出的是,该抄本大概出自僧人之手,所抄录的内容主要是寺院和道观,而略去一些坊里的住宅,如据《太平御览》卷一八○引韦述《两京记》,延寿坊有驸马裴巽宅,又有中书令阎立本宅,然均不见于金泽文库抄本。所以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两京新记》的了解,所依据的基本史料除了这份仅存的第三卷摘抄本外,还要参考曹元忠等人的辑本。透过这些吉光片羽,从某种程度上说,《两京新记》在视线里已逐渐清晰。

根据《两京新记》卷三的记载及辑佚的相关内容,福山敏男推测原书结构如下:

卷一为京师总说及宫城、禁苑、皇城,

卷二为京城总说及万年县所领诸坊,

卷三为长安县所领诸坊,

卷四为东都总说及宫城、皇城、东城及诸坊,

卷五为诸坊。

这种推测大体应当符合事实。

其体例大致是先叙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的建置,外廓城则以坊、署、寺、祠、观为纲,

正文顶格,系用大字书写;复为子注,为双行小字,详为阐释;而每街的坊的总数又低两格来写。于是乎隋至唐开元百余年间两京建置之废置、迁徙乃至政治、社会变动等内容,尽在其中。这种叙述体例,类似于后魏杨衒之所撰《洛阳伽蓝记》,而更有条理。这种体例给予以后关于两京的著述以深远的影响,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悉遵此例。今人许多的研究也以此体例为纲,如阎文儒《两京城坊考补》、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以笔画排列诸坊,但坊下叙寺、祠、宅等建筑,仍与之相同。

《两京新记》不单叙地理沿革、城市建制的兴废变迁,实际上同时记述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以及掌故传闻。韦述的记载中,有不少采自隋唐小说。《两京新记》在一些著名宅第下所记录的许多委婉动人的故事,为继承它的《长安志》所删除,《唐两京城坊考》虽然有所保存,但大部分记载已经失载,殊为可惜。诸如居德坊下法庆的故事,布政坊法海寺英禅师故事,韦述就花了许多笔墨来描述,尤如小说。好在这些传奇往往被《太平广记》所收录,能让我们辗转找到韦述原著的感觉。这类记叙今天看来有些怪诞不经,但却是唐人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我们研究唐长安,切不可追随《长安志》以下的著作,而应当恢复韦述所记盛唐长安的原始面貌。

《两京新记》一书唐朝时已传入日本,据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其在长安城就求得“《两京新记》三卷”。

目前所见的《两京新记》卷三,为金泽文库所藏孤本,后转为前田青德会尊经阁所有,原卷上印有“金泽文库”墨印。此钞本的抄写年代一般认为在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初期,不会晚于南宋时代。

尊经阁的旧钞本是一残本,由二十张纸粘贴成卷子本,其顺序甚为混乱。

当嘉庆四年(1799)林述斋(天瀑山人)将其首次刻版印入《佚存丛书》第一帙,但令人遗憾的是,它改变了原卷每行十一个字,双行夹注的形式,变为每行二十字,注文单行,且字体大小相同,这样就使得原本粘贴有误的地方很难厘清,益发使得要想从该版本去求得卷本的原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两京中佛寺道观众多,《两京新记》对其叙述甚详。周叔迦先生在对佛教史迹进行研究时,也注意到这方面的价值。1936年,周氏因其所用《佚存丛书》本凌乱无次,而以《长安志》比对,希图复原其本来面貌。

周叔迦、岑仲勉等几位学者均依据《佚存丛书》本工作,但是由于没有见到尊经阁文库藏卷的原貌,所以都未能达到完美。

事实上,早在1934年,侯爵前田家育德财团编《尊经阁丛刊》第三○就以珂罗版影印了《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可惜中国学者无缘得见。

1953年,福山敏男在《校注两京新记卷第三》一文中,据此复印件,做了详细的校注和系统研究。由于残卷原本首阙,朱雀街西前四坊缺失,第五坊崇业坊只余注三十五个字。福山根据《长安志》等书做了推补,其中把朱雀门大街西第一街第一、二坊的名字复原为善和、通化,极有见地。同时,他还就该卷对开元三至十年的坊予以推定,并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1954年,平冈武夫将1934年尊经阁影印本重新影印,但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长安城坊里的实际情况,复原了该残卷的正确顺序,将此复印件收入所编《唐代的长安与洛阳·数据篇》,使学者们得以较方便地看到此卷原貌。然后,又在周、岑、福山等人工作的基础上,纠正一些前人的错误。

除了上述围绕着《两京新记》卷三残本所做的校正、复原工作外,早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曹元忠就以《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玉海》为主要资料来源,并参考《秘籍新书》、《汗简》、《长安志》、《事文类聚》、《七修类稿》、《通鉴》胡注、《太平寰宇记》、《事类赋》、《佩觿》、《河南志》等书,辑佚成《两京新记集本》两卷,收入《南菁札记》。

平冈武夫在肯定曹元忠的功绩的同时,指出曹氏辑本的不完备之处:

1. 曹氏所用的书中如《太平广记》、《玉海》中韦述的记述仍有遗漏而未辑者;

2. 除了上述的典籍,其它的著述中也保存有韦述的记载而为其所忽视;

3. 各种书中重出的记载,作为辑佚,应该一并收集;

4. 有的非原文引用,但却是《两京新记》所记的内容,也应收集起来。

如上所述,基于这四点,平冈武夫又辑成《两京新记续拾》,共计43条,其中长安26条,洛阳17条,亦载《唐代长安和洛阳·资料篇》。

最近,《两京新记》辑佚工作创获最大的应属陈尚君先生。他于《晏殊类要》中辑出《两京新记》佚文近三十则,其中有十多则为卷三残卷和以前辑本未见之文,此外,一些记载亦较现在的辑本详细。

另外,辛德勇先生也在从事《两京新记》的辑佚和校注工作,其中利用了二十年前山东新发现的《永乐大典》真字韵下的新材料,唯其辑校本尚未发表。

在从文献中辑录《两京新记》佚文时,特别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如何分辨《两京新记》的各种不同书名,以便不要误将同名或类似书名的材料辑为《新记》,这是辑佚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曹元忠和平冈武夫辑本所用书中,题为《两京新记》者很少,多数写作《记》、《两京记》、《西京记》、《东京记》、《东京杂记》、《西京杂记》。以《西京杂记》为例,以此为名的书就有汉刘歆撰,晋葛洪录,另外有梁萧贲的六十卷本。因此,在辑录工作之后,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考订和辨别工作。如与后周薛寘《西京记》的重复,须甄别判断以免收入非《两京新记》的内容。

二、许多文献在引用《两京新记》时,并非直抄其文,而多为转述,因而文字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有时殊难区分哪一个为《新记》原文。但由于卷三抄本的存在,根据其文体和记载规律,部分可以借此判断哪个更忠实于原文。

三、因为《长安志》是从《两京新记》脱胎而来的,因此,开元十年以前的有关记录有些很可能就是抄自《新记》原文,这需要根据已确定的《新记》用词特征和叙述方法加以推定。比如《长安志》卷九记:“通义坊西北隅右羽林大将军邢国公李思训宅。本左光禄大夫李安远宅,武太后时,高平王武重规居焉。神龙中,又为中宗女成安公主宅。又为思训所居。思训善画。”从语气及《两京新记》称武后皆作“武太后”来推测,这段文字很可能是《新记》原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不难从现存的《长安志》里剥离出部分《两京新记》的本文来。

同时,一些考古发现,如长安寺院遗址及出土墓志,也会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左证。我们之所以急切地盼望学术界尽快拥有一个《两京新记》的整理本,其实并非仅仅是从文献学上获得一个有关长安的唐代原本,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反映开元十年长安状况的佳本,并通过对它进行细致的历史研究,来呈现出盛唐时代长安都城的壮丽辉煌。

参看资料:

1.韦述及其《两京新记》荣新江 王 静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韦述及其《两京新记》

2.摘自郭雪妮《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中的《终章》“小中华”的“长安梦”:日本人的焦虑想象与乡愁记忆 (baidu.com)

3.《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序与例言

4.唐克扬:唐诗中的长安地图 唐克扬:唐诗中的长安地图---党建网 (dangjian.com)

5.西安东城的唐代遗迹 | 唐长安城坊考据 罔山札记

西安东城的唐代遗迹 | 唐长安城坊考据Vol.4 (douban.com)

上一篇: 中国古代皇帝哪些可以提名医学奖候选人
下一篇: 一位精于资源整合的唐朝富商 | 中国古代商业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