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迎来首播,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第一期节目《尚书》播出后引发网友热议。据了解,创作团队之所以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其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
为了对典籍进行兼具通俗性与艺术性的“电视转码”,仅第一期节目《尚书》,创作团队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
在这期节目中,演员倪大红扮演的“护书人”伏生成为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如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撒贝宁携伏生跨越千年来到今天,伏生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看到如今典籍人人可读,《尚书》代代相传,他感慨万千:“《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放心了。”
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古代典籍得以在电视节目中达到电影级呈现,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让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典籍的主旨思想看得懂、听得进。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子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选出100篇整理而成。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书》25篇,以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佚,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大多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要旨有二: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孔子整理《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弑君之事屡见不鲜。《尚书·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经典语录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