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领衔编纂的编年体史书,历时十九年,成书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止,记述了一千三百年的兴衰。全书三百余万字,史实详尽,立意深远。其中很多书者评论,一针见血,读来使人拍案。
近期又开始重读一遍,刚刚读到南朝梁的侯景之乱。与第一遍通读相比,由于人生又多了些许阅历,拿来与文中所记载的历史比照起来,顿觉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哪个时代,人性与事理是亘古不变的。
人生已过四十载,总得有些积累,因此萌生了把自己读《资治通鉴》的感悟记录并分享出来的想法。计划每一到两卷写一篇读后感,大约需要150篇,希望三年内可以完成这个计划。
每一篇品读,不是把书文翻译一遍,那样没有意义。品读是希望自己能深入思考,把那段史实背后的故事,发生的逻辑,以及能领悟到的事理说一说。
那么就开始吧,《第一卷-周纪一》。
为什么是公元前403年?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
第一个原因,《资治通鉴》之前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写到了晋国智伯灭亡,所以《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算是续上了《左传》。
第二个原因,这一年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在司马光看来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开篇第一句话:“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翻译成白话:周威烈王正式任命韩赵魏为诸侯,也就说韩赵魏分晋得到了周朝统治者的官方承认。
紧接着,司马光详述了个人的看法,一言以概之:礼崩。周朝传承接近八百年的名分与等级制度,在这一年被彻底的破坏了,而破坏者正是威烈王姬午本人。诚然,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对于诸侯仅有名义上的君主身份。不过由于天下大诸侯众多,相互制衡,谁如果跳出来不遵王命,也得掂量掂量天下沸沸之声。但周王自己跳出来,承认了分晋的合法性,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于是,各个诸侯逐渐不再把王命、名分的分量看得很重了。
我们现代人看这段,总会觉得“礼”这个字哪有那么大的力量。可看一件事,得考虑到大的环境。在那个年代,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是没有的。人们一出生就被灌输各种等级的概念,周朝以及周天子在那时是天下唯一的正统。突然有一天,这个正统自己废掉了制定的礼器,认同了三个士大夫分拆自家主人的行为。这等于释放了一个信号,天下,从此拳头大的说了算。
于是,从这一年开始,天下共逐其鹿。
这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其一,法与制度的重要。法,国之重器,不应因人而异,不应随意更改。一旦某个法律条文突然有一天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滥用或者不作为了,人们便不再敬畏法律的威严,社会会进入无序的状态。典型案例:前些年路上扶摔倒老人的事儿。
其二,公司治理与团队管理。如果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不遵从公司的管理制度,那么上行下效,如何能管理好?例如,出差住超标酒店,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的各种大手大脚。
魏文侯雨中赴约
某一天,魏文侯与群臣欢宴,酒至半酣,突然起身下令备车前往山中。当时天下着大雨,众人不解其意。魏斯解释说之前与山中一人约好今天去打猎,不可爽约,于是应约而去。
这是一个很短的片段,也是一件小事,司马光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想表达:“人无信而不立。”而信用,是由日常的点滴小事积累起来的。
吴起与孔伋
吴起,战国名将,卫国人,在魏国崛起,死于楚国。孔伋是鲁国人,孔子的孙子。两个人看上去并无关联,为什么放一起说?
吴起在鲁国做官时,齐国来攻打鲁国。他为了得到领兵的机会,把自己来自齐国的妻子给杀了。同时,《通鉴》里还记载吴起“母死不奔丧,贪而好色”。乍一看,典型的渣男一个。但同时又记载“起之为将,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苦劳。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这一看,却是个超级好的老板。魏文侯看中他带兵的本事,不计较他贪财好色,吴起呢,报答魏文侯的是打下了秦国的五座城池。
孔伋有一次向卫国国君谏言:“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合抱的巨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注:译文出自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现在各位知道为什么要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写了吧。孔伋说的是道理,而吴起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人品德不好(私德,不违法的那种),但确实能出业绩,怎么选?一千年以前的司马光给了个答案:“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简单说,用人最好德才兼备的,其次德胜于才的,再其次用无才无德的,最后才用才胜于德的。因为才胜于德的人一旦作恶,后果很严重。
个人呢,对于用无才无德的这句持保留意见。如果带兵打仗,找个不会打仗的带着全部人送死,还真不如找个能打仗但人品一般的。
好了,第一篇就写到这里了。此文写于2020年1月6日,看看三年后的今天,我能不能把《资治通鉴》读后感写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