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的技术问题。
人不是很容易死亡的生物。即使是战斗被打死的人,一般也很少立刻死亡。
那么,通常概念的“阵亡”和“因伤死亡”,是如何区分的呢?
近现代,这方面的标准是很明确的。
以苏联陆军来说,直接死在战场,以及负伤后、运往第一个医疗机构过程当中死亡者,算作阵亡。
抵达医疗机构后死亡者,则算因伤死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多数作战报告,只算阵亡,而不会算因伤死亡。
为什么呢?因伤死亡,多数情况下,是由医疗机构报告的,而不是由前线部队来报告。
那么,这和清军的损失统计,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很大。
我们看明军的伤亡档案报告,死亡、重伤、轻伤,一般都会列出。
而满文档里涉及伤亡的很少的几份专门报告,只提到死亡人员,没有负伤人员的情况。
满文老档涉及负伤人员的几个记录,又相当夸张。
比如一处记录说,清军某次战斗死亡一人,负伤四十人。另一次战斗,死亡三十三人,负伤二百四十五人。
伤者是死者的八倍到四十倍,无论如何都是太夸张了。
尤其我们知道,直到十九世纪下半以前,因为医疗技术有限。一般情况下,超过半数的伤员会死亡。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出清军的伤亡报告模式:
只有立刻直接死在战场的人,才会被计入死亡。
搬运过程死亡者、以及送到后方后的死亡者,则会被忽略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