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头条
上海市政协打造的集宣传学习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
阅读提示
养老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之一,静安区因地制宜,坚持创新,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区老年人的养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在当前养老服务领域,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着重解决“优不优”的问题。2020年,静安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围绕“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开展了课题调研,多方收集资料,先后赴区民政局、卫健委、区政务数据管理中心、宝山路街道、凯成公司等部门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经反复分析论证,深入查找不足,提出建议对策。
持续深化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高品质养老
静安区政协
静安区养老服务工作现状
人口老龄化将是静安区长期存在的基本区情,预计到2025年,全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比例将近44%,形成了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高龄化特征日益突出的严峻局面。随着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形势的进一步加剧,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也将更加旺盛、更加迫切、更加多样。
近年来,静安区积极推进养老服务“10-15分钟乐龄生活圈”建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老年人助餐服务场所4种社区养老设施覆盖情况,全区10分钟可达设施覆盖率80.38%,全区15分钟可达设施覆盖率86.88%。
老年活动室覆盖情况,全区10分钟可达设施覆盖率97.96%,全区15分钟可达设施覆盖率99.36%。
从养老就医需求来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的全区10分钟可达设施覆盖率91.21%,全区15分钟可达设施覆盖率98.6%。总体基本可满足老年人10-15分钟就医需求。
从养老文体需求来看,包括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场馆和各类综合体育活动馆、健身步道、健身苑点等,全区各类体育设施10分钟可达设施覆盖率已达到99.87%,基本满足老年人10-15分钟公共文化体育需求。
综上分析,从设施覆盖范围来讲,除部分街镇存在缺口外,全区已基本形成养老服务“10-15分钟乐龄生活圈”。同时,南北设施布局存在着不均衡,比如,南部设施点位多、规模小,北部设施点位少、规模大。
静安区养老服务工作特色
近年来,静安区加大惠及民生的力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努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了具有静安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为:
#01
推进“区-街镇-居民区”三级服务圈设施建设
制定了区级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静安区“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财力扶持的力度。养老服务每年均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和重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街镇全覆盖,基本形成了覆盖各个社区、布局均衡、梯次合理的“中心+站点+活动室”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满足“10-15分钟乐龄生活圈”要求。
#02
主动对接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
加快社区嵌入式养老建设,重点打造“乐龄家园”居家服务品牌,扶持实施一批为老服务项目,对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室适老性改造,在既有多层住宅小区中加装电梯等,为社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让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着力提升家庭照护能力。
#03
推动养老服务创新发展
一是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建设,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二是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将民政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卫生的老年护理,医保的长护险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服务对接。
三是探索智慧养老技术应用,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技术应用,建设养老机构日常监管App, 深化区级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发布静安“乐龄家园”便民地图。四是探索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开设认知症照护中心、认知症照护专区,并在部分街道启动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
#04
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和监管
一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二是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三是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责。
静安区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静安区养老服务工作在全市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初步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但由于多种因素,养老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同时,随着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养老需求的提升,特别是对标建设“国际静安、卓越城区”,打造世界一流城市核心区,让静安老年人实现高品质养老,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弱项,须进一步发展与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养老服务供给尚不充分,二是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三是医养康养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养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提升静安区养老服务品质的建议
静安区必须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按照国家的定位、上海的要求和静安的发展目标,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从补短板、扬优势、提质量入手,全面织密养老服务网络,以聚焦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效能为基础,做到养老服务全覆盖,在养老服务设施“增数量”的同时,提质求精,实现养老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精细化,顺应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01
扩量增效,
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的达标化,
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的需求
养老床位不足一直是静安养老领域的短板,随着高龄化的发展,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建议以扩量增效为抓手,统筹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中心城区养老床位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2.5%”的市级目标。其中,护理型床位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0.75%。
挖掘存量资源,拓展养老机构数量。结合中心城区的特点和静安实际,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将闲置的服务性设施、厂房、仓库等存量资源,通过租售形式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或通过整体改造,在土地供给政策上予以支持,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盘活低效资源,提升服务管理水平。针对部分现有养老机构中床位空置率偏高、运作效能低等情况,推动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公建养老机构与其他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院的结对互助,以托管、代管、联营、连锁、技术输出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实现养老机构全员性提质增效。
放眼长三角资源,拓宽机构养老载体。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静安养老机构与上海郊区或外地相关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研究制定申请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轮候制度,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到外区或外地养老。
#02
精准对接,
形成养老服务的均衡化,
推动养老服务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力争做到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两个一千”,即每个街镇至少设置1个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区域面积较大的街镇可按片区均衡布局多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体);老年人从家门口为起点,在1000米以内,布局“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等养老服务资源。并加快推进未达标老年活动室的标准化改造建设,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10-15分钟乐龄生活圈”的均衡发展。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各街镇应着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形成“一街一品”。各街镇老年人口的数量、层次以及老龄化程度不同,老年人需求有所不同,建议开展广泛深入的社区居家需求调查,针对需求设置特色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品质化服务。发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枢纽和平台作用,统筹社区内养老服务资源,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乐龄家园”等服务机构运营连锁化、服务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形象品牌化,提升养老服务综合管理水平,满足社区居家老年人在日间照料、生活服务、健康护理、紧急援助、短期托养、辅具租赁、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安享高质量的晚年。
织密助餐服务网络。各街镇应继续推进集膳食加工、外送、集中用餐于一体的社区长者食堂建设,合理布局可集中用餐的助餐点。鼓励单位食堂、公共餐饮企业等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设置“老年餐桌”。完善老年助餐配送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个人付费等方式,与市场化物流、外卖快递公司加强合作,也可依托和动员社区为老服务组织、物业公司、志愿者等探索发展“移动型”助餐服务。
支持居室环境适老化改造。根据静安老式房屋较多的情况,各街镇应结合全市的安排和要求,研究制定专项方案,通过“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负一点”的模式,加快本区老年人居室环境适老化改造的进度。通过对老年人居住的房屋进行适度功能改造,消除风险因素,增加适老的设施设备,创造适合老年人身体机能、行动特点、生活习惯的居家环境,有效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与舒适性。
#03
医养康养结合,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多样化,
构建老年人康养体系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机构衔接。用好区域医疗联合体内优质资源,通过医疗卫生机构进驻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建立养老机构绿色转诊通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设养老护理床位等形式,进行医养资源整合融合,将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养老机构内。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人员配置、职称评定、专业培训等给予政策支持。
推进社区康养融合。各街镇应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强与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的对接,推动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设置卫生服务站,并将康复服务延伸到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医疗康复服务。同时,开展高发疾病的筛查和早期干预,普及慢性病知识,指导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老年人”的社区康复医疗服务链,为老年人提供防治结合的健康服务。
推进老年人护理服务工作。推进老年护理床位建设,增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增加认知症照护床位。将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积极推行家庭病床、居家护理、安宁护理等服务。完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推进护理院站建设,提高居家护理服务质量和能力,对符合居家护理条件的老年人,做到应护尽护。
#04
探索创新,
推动养老服务智能化,
实现养老服务平台化、信息化、便捷化
建立区与街镇两级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提升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整合区政务大数据平台以及各街镇等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推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有效性。做到让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信息“一目了然”,社会对养老服务行业资源“一站获取”,主管部门对养老服务管理要依靠“一网统管”达到“一网覆盖”,以此满足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养老需求。
推动养老服务从“人找服务”变为“服务找人”。利用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或探索开发建设养老服务App移动终端,聚焦老年人服务需要,根据大数据分析,向有需要的老年人用户进行个性化养老服务推荐,形成贴近式养老服务菜单,从“人找服务”变为“服务找人”,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养老服务。
普遍推广物联技术的应用。在养老机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各类老年服务场所,配备电视机、智能屏、智能音箱、一体机、触摸屏、陪伴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利用定制开发的老年人访问入口或频道、栏目,采取自动推送或人机互动等方式提供服务。推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依托家中的电视机、智能屏、智能音箱等设备,通过定制开发的入口获取服务,不出家门即可满足安全看护、紧急呼救、健康管理等各类需求。
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不擅于使用智能化工具的客观情况,通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相关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智能手机、智能设备使用操作培训,一对一指导,帮助老年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
#05
统筹协调,
实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培养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专业化培养、系统化培训、市场化引导,建立专业齐全、数量达标的专业养老服务队伍。推进护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力争养老护理员100%持证上岗,其中70%以上具有等级证书。推广养老顾问制度,建立专业化的养老顾问队伍。
鼓励社会市场参与运作。极探索市场参与、市场合作的养老服务新模式,统筹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搭建平台、购买服务、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股权合作等方式,吸纳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项目更加契合老年人的需求。在全区各养老服务主体中,发现并培育一批业务精、有爱心、有潜力的单位,成为具有居家照护、居家医疗护理、居家康复的综合服务机构,使其成为区养老服务龙头。
加强养老服务的综合监管。制定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形成政府依法监督、行业监管、机构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管理体系。制定责任清单,压实部门责任。建立养老服务行业市场退出机制及联合惩戒机制,构建覆盖养老服务行业法人、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行业信用体系。探索制定养老服务管理标准,加强社会各界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督,委托第三方对机构自身提供的为老服务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不断提升为老服务的总体质量。
(刊载于5月14日《联合时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