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欢
【摘要】我国历代秘书官员的选拔方式各有千秋,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世袭、制举、荐举、科举、保举、学校六大类选拔方式。随着秘书官员选拔方式的演进,人才选拔制度也日趋完善,这对于我国秘书工作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不少宝贵的用人经验也同样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秘书官员选拔、世袭、科举、学校、举荐
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秘书,在本质上是领导人员工作的助手,既不能缺位无所作为,也不能越权胡作非为,因而秘书人员的选拔方式就显得十分关键,它关系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回顾历史长河,我国古代一些选拔秘书的经验尤为可贵,对今天培养和任用秘书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国古代秘书官员选拔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的推举禅让制;二是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及选贤举能制;三是封建社会的荐举、征召和科举制。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不同时期对秘书工作的要求不同,因而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拔方式。以下是秘书官员的几种主要选拔方式:
一、“世袭”
先秦的史官是我国秘书工作者的鼻祖,夏商周三代代,文化教育事业被垄断于贵族之手,普通百姓的子弟很难受到教育,史官的职务也大多数由贵族世代相袭。作为具备高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史官,一般不易产生于普通的劳动者家庭,也无法从大量的白丁中选拔。因此具有良好的先天教育条件的史官子弟子承父业,世代相继就成为可能和现实。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史墙盘的青铜盘底的铭文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史官墙的家世,该史官就是代代子承父业为史官的家庭出身的,他的史官之职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为了在事务的处理上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传承性,特别是在历史的记载方面,从小耳濡目染的史官子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容易开展工作。中国历史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史官的职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纷纷设立起一批新的秘书官职,来代替原先史官的职能,其选拔方式主要包括(1)从原先低级史官中提拔高级秘书,如御史;(2)重新设立秘书官职,如尚书、掌书、主书、令正;(3)从宦官中提拔一些秘书官员,负责操持杂役。随着“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士加入了秘书队伍,进一步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此外,私人秘书出现,他们往往以各自的才干学识服务于主人,秘书工作开始向社会化发展。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选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当秘书官员的选拔方式主要包括(1)从开国功臣中选用,如李斯; (2)从六国旧部中招用,如博士; (3)地方采用试吏法选拔。
二、“制举”
"制举",又分为“征召”和"辟除"两种情况。
"征召" 是皇帝或政府高级官员启用某些人为官的选官方法,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谓之征,是针对特别有名望的人才,而且被征召人往往担任皇帝的顾问,为皇帝咨询政务,参谋朝政,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员。如汉高祖刘邦在开国之初就礼聘隐居于高山的秦朝时的四博士"四皓"出任博士,协助刘邦制定重要法律、法令、朝廷礼仪等,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高级秘书。唐代,皇帝和宰相往往慕名征召一些名士担任皇宫和三省的秘书官吏,如杜甫被征召为兵曹参军和中书省右拾遗。
“辟除”是官府或中央地方的高级官员聘请人来做官的办法。辟除要根据朝廷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科目进行选拔。公元前117年汉武帝丞相府设四科用以辟举异德名士,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足以决,才注三辅令;皆有考悌廉公之行。"
三、“荐举”
"荐举”通俗地讲就是通过一些在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举荐,将有才能的人士推荐给朝廷。"荐举"又称 “察举”,是汉代选用官员的重要途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九卿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治事能力的平民,或中下级官员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相应的官职。察举制起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到汉武帝时,根据董仲舒、岁贡二人的建议而成为定制。根据察举结果推荐出来的官员中,有很多人担任秘书职务,如房风以射策合格而被武帝用为太史。这是历史上使用最广泛,最长久的秘书选拔制度。
四、通过“科举”选拔
从隋唐开始,任用高级秘书,必须经过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取得进士以后,还必须经吏部考试,诠选授官。诠选强调了身体、言辞、书法、判事等条件。选中先授九品文职。优秀者分到翰林院等秘书性质岗位实习,符合条件后,再升任正式秘书官员,文束即从事文书工作的秘书人员。
宋代用人基本承袭隋唐之制,但又有改革,取得进士资格以后,再考应用文写作技能,合格者充任秘书官员。规定"拟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考生需事先撰写其中两篇,由学官初阅,经礼部认为合格后,再经朝廷正式考试。考中者,分上、中、下三等授官。
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已被固定在"四书五经"了,最终成了有名的“八股文"。凡获进士、举人、贡生者,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授予何种官,仍需经过考试。就进士而言,须经皇帝朝考,优秀者担任翰林院庶吉士(负责撰拟诏令等事),次者分发中央六部充当学习主事(即办理公务文书),再次者分发各地充任县官。就举人而言,考取者方可充任内阁中书(即撰拟、记载、缮写文书),反之,充任一般地方官员。清代设立了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军机处人员精干,除若干名军机大臣外,具体处理文书等事务的秘书官称军机章京,由军机大臣从内阁、六部、理藩院等部门的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帐式等职官中初选,予以考试。清代用这些条件精选出来的军机章京,以区区36人,协助皇帝处理着庞大的封建王朝的军政事务,其精干之程度、效率之高,实为历代皇帝机要秘书处之最。这表明了清代秘书选拔制度的完善。
五、通过“学校”培养
最初的学校都是一些私人创办的,如孔子的讲学等等。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京师兴办太学,以五经博士任教官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汉武帝还下令郡国皆立学校官,普遍建立地方学校,并统一规定了地方学校的名称,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为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痒,聚曰序,序广置经师一人。"学校逐渐成为培养封建官僚的主要场所,其中很多人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秘书,或成为高级官僚的私人秘书。后来这种方法越来越发展,但是在科举出现以后它仅仅是科举制度的附属品,学校成为选才的主要方法。清廷明确提出:"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是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
六、“保举”
在元代,由于人才比较匮乏,统治者为了能够选拔更多的符合要求的秘书,必须从汉族人中进行挑选,但是他们对汉族人又具有恐惧感,所以采取了保举制,经检查部门认可才能使用。明清两代仿照元制,为了防止秘书人员政治上出问题,实行举主连坐法,大兴保举之风,且手续严密,要求严格。许多秘书人员,多由长官保举而掌机要。
由此可知,古代的秘书选拔制度是由低级至高级、由简单至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就其选拔方式而论,有学校培养、科举考试、举荐、从有实际经验的职官中精选和从下级机关秘书中提拔等等。总而言之,选贤举能逐渐成为时代永恒的准则,靠实力说话才是硬道理,当然,抓住机会也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