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读书方法
主题梗概:治学苦于没有门径,深受国学濡染,开言博读西学的梁启超为有志研究国学的年轻学人提出了科学、系统、有效的治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辩伪、读书计划、读书篇目、读书方法四条路径。梁氏博学深思,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国学要籍的甄选、阅读方法,对于当代读书人培养读书习惯,形成科学的学术观大有裨益。可搭配《中国历史研究法》阅读。
推荐星级:五星
要点摘录:
提起梁启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和他的老师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但是作为文章大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的梁启超,其人生标签又何止于“改革家”呢?今天就讲一下梁启超独特的治学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极具借鉴意义。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四岁跟随祖父学习认字,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乡试举人第八名。18岁拜入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康有为门下,从事新学。
康有为治学功底强,强调“逆乎常纬”,独辟新路。其讲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与传统规矩不同。“以孔学、佛学、宋明学(陆王心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对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两宋的政治都讲。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事例以作比较证明”。
学生除听讲外,“主要是靠自己读书,写笔记。当时入草堂,第一部书就是读《公羊传》,同时读一部《春秋繁露》。除读中国古书外,还要读很多西洋的书”。此外,学生每人还有一本功课簿,“凡读书有疑问或心得即写在功课簿上,每半个月呈缴一次”,再由康有为一一批答。这种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与时代要求、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使习惯于读经诵诗、死记硬背的梁启超感到新奇而兴奋。
从学海堂到万木草堂,是梁启超由书斋向社会跨出的重要一步。在万木草堂的学习生涯中,梁启超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而且由于广泛涉猎中西书籍,大大地开拓了知识面,这为他今后在思想舆论界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启超一生只有短短56岁,但是留下了《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的作品,平均下来每年写20万字,叫我等后辈汗颜!
梁启超不仅著作丰硕,靠的是他早年打下的学问基础,以及坚持大量、超量阅读积累下来的功底。梁与国学西学无书不看,更可贵的是,而且看完还能做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发表独到的见解,绝对不是一名书呆子。
就读书方法而言,基本收录于《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之中,即《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读书分月课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读法》《要籍解题及读法》,这是一本国学入门不可多得之书,现摘录要点如下,以飨读者:
一、辨虚实,明虚实
中国典籍浩瀚如烟,如果什么都不问,一开始就埋头苦读,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读不完不是最可惜的,最怕的是,读了一辈子的书,最后发现都是不可靠的书,简直比“入错行,嫁错郎”更糟糕的了。所以,梁的读书方法,第一个是辨别史料及书籍的真伪,也就是先对要阅读的材料进行筛选,对于防范路径风险有很大的作用。
打个比喻,就像建一座高楼,先不基于打地基,灌水泥,而是先做好勘探,做好建筑材料检测,确保地基稳固,材料不出问题。才能确保日后大厦的稳固。
梁氏认为“中国人早问的本事特别大,而且发现得特别早,无论哪门学问都有许多伪书”。他说这些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为伪书所误”。后果就是,基础不稳固,导致推论不正确。
梁氏总结了史书典籍中存在的四种不良现象
1。进化系统紊乱:因书籍年代不分明,扰乱了历史进化系统。
2。社会背景混淆。假托作书的人很多,混淆视听。
3。事实是非倒置。冒用名人,说又为其品德风格之话。
4。影响道德及政治,因为不辨真伪,导致读书人,甚至当权者的执政方针偏差(例如王莽、王安石恪守《周礼》,殊不知《周礼》有相当一部分是伪书,把政治弄得一塌糊涂)
读书如果不辨真伪,轻则个人糊涂,枉费精神,重则乱家乱国,贻害无穷。
启示:当今世界资讯发达万倍于古代,材料真伪辨别的必要性更加迫切,如果不辨真伪就信以为真,对于个人和未来社会的危害真是不堪设想,当代读书人不得不察!
梁氏列举了十种位数种类,并且推导出古人伪书的动机,除了古人好托古言事,保持学术的隐秘性以求得关注之外,他认为古代伪书横行的重要原因是古代典籍经常战乱消亡失散,后世政府基于补充国家文库,重赏求赐之下,催生了人们伪造书籍的动机。
梁氏说:“有许多无聊人,专做投机实业,所以每失一回,每收一回,伪书愈多一回。……伪书即可卖钱,又可做官,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伪书就层出不穷。”
此外,梁氏还列举了争强好胜,炫耀名声,污蔑造谣、抄袭剽窃等伪书动机。
梁氏沿用了《四部正讹》的“源、绪、称、述、体、时、托、人”八种辩伪方法,对于当今治学仍有科学实用的意义。梁肯定了辨伪学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的作用,但是同时提出“假中常有真宝贝”,认为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伪书的价值。他认为伪书有“保存史料、神话传说、古代制度、思想”的价值,辩伪旨在“求真、存理”。
梁氏针对《易》《尚书》《诗》《三礼》《春秋》《论语》《孟子》《孝经》等经典书籍提出了源流和辩伪的意见,有意研究者等电机的可先参看梁氏意见,必定事半功倍。
二、厘定阅读计划与节奏
好了,完成史料的辨别,第二步就是要确定,要读些什么书?
为什么列书目,定读书计划如此重要呢?梁将读书比喻成赴京赶考,以前科技不发达,没有汽车轮船,要自备粮食,走路三个月才能到达。西安阿紫科技发达,坐火车一天能到。他认为读书人一怕不知道读书方法,二怕没有合适的工具。所以,特别在《读书分月课程》里面提出了读书的选择、方法以及节奏掌控,对于现代人治学仍有参考意义。
梁氏认为,国学有两大门径,一是经,二是史。古人通经,学以致用。经书的作用在于了解大义,树立是非观和价值观。
除了读经之外,必须读历史。他沿用康有为的读史方法,读历史必须按照主题去阅读,读其大略,形成“大历史观”:
1。政治制度
2。重大事件
3。重要任务
4。文学价值
5。历史规律及评价
6。历史记载对照
梁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通过读历史明白义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修养,知道行动,不可贪多。
读书方法,梁推崇做读书笔记“当如老吏断狱,一字不放过”。读书,每一句话都深究其意义,并且发表自己的渐渐,久而久之必能形成独立思考,串联群书,自称调理。不做笔记一定不经心,不经心则读了像没读一样。
三、确定阅读书目及读法
说了读书方法,接着就是开书单。
梁的书单一般是选取经典中最信实的版本,选择最重要的章节开始读,然后按照主题扩张开来。这种筛选和读法比较科学。特备推崇康有为的读书方法:学者每日不必专读一书,特标专精、涉猎两条。无专精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他将学问分为经学、史学、子学、理学、西学五门,按照6个月的周期开展。节奏把控非常恰当。
梁将入门书目分为以下几类:
1.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
2。政治史及其他文献
3。韵文类
4。小学及文法书(词汇及语法)
5。涉猎书籍
他认为要建立国学根基,不论是学什么学科的学生,都必须读一读,否则都不能成为“中国学人”,最低限度要读的书包括: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四、筛选关键读本,精读打通文脉
梁深谙二八原则,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选取了《四书》、《史记》《荀子》《韩非子》《左传》《国语》《诗经》《楚辞》《礼记》《大戴礼记》等十三部经典进行仔细解读,具体读法科学,剪裁得体,对于有志于研读国学的人颇有裨益。
五、治学格言(选自《治国学杂话》)
1。读书只求文凭,不求学问的人,人格比不可靠。这种人没有“自发”能力,不但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也不能成为社会上做事的领袖。
2。学生时代必须养成读书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尝得读书趣味。不读课外书读书习惯的人,简直是剥夺自己的终身幸福。
3。读书不限于读中国输,但是中国人对于中国输,最少也该和外国书平等待遇。
4。只读教材犹如吃现饭,是最美有意思的事情,没有出息的人才喜欢。专门喜欢读这类书的人,创造才能会埋没。
5。中国学问界,犹如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非亲自绞尽脑汁开不出来。读中国输,如披沙拣金,沙多金少。
6。好记星等人不见得有智慧。大学者平日用用,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得有用即少侠(短的抄全文,尝得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片积累的丰富,再整理分析,便成一篇名著。这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
7。发明的动机在注意,抄书辨识提醒注意,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抄书,和滑眼看过不同
8。以写促学:写作是鞭策学问的好习惯。按照主题,通读多种史料的同一题材文章,会比单纯读篇章有价值和收获得多。
9。每日所读之书分成两类。一是精读,而是涉猎。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精读,每日制定时刻读,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再一部,随时摘抄笔记。
另外腾出一时刻,随意涉猎,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下页,有想抄录的,读完再抄,不要错过时机。
10.不要因为中国书难读,劳动大二结果少二萌生悔意。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向书里讨钱,最要紧的是养成读书习惯,磨练出善读书的脑力。滑眼读去,容易变成享现成福的少爷们,不知甘苦来历。读中国输,逼着你披荆斩棘,一路走来,从甘苦阅历中磨练出智慧,得苦尽甘来的趣味。
11.熟读成诵的有两种,一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对优秀文学的熟读成诵,才能在我们下意识里头,找到根底,不知不觉发酵。有益的格言,我们待人接物的时候,常常给我们光明,平时熟练,临时才用得着。
12.任你学成天字第一号形神毕肖的美国学者,只怕于中国文化没有多少影响。若有这样的影响,我们把美国蓝眼睛的大伯是抬一百几十位来便够,又何必诸君呢?诸君要牢记着,你不是美国学生,是中国留学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