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查阅《申报》香港版时,于1938年10月10日第四版见署名茅盾的《祝第一届戏剧节》。经查,新旧两版《茅盾全集》均未收录此篇,《茅盾年谱》等研究资料亦未见著录,当为佚文。
依据文末落款,此文当写于1938年10月7日。首句中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协会”,即“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简称“剧协”),当时的报刊经常将一些涉及抗日的敏感字眼做类似的处理,以免遭日方查禁。
剧协于1938年元旦在武汉成立,决定于每年10月10日举行戏剧节。第一届戏剧节原拟在汉口举办,随着日军侵略步步紧逼,武汉受到严重威胁,剧协随大量戏剧工作者迁往陪都重庆,首届戏剧节遂改在山城举办。戏剧节期间共有25个演出队走上街头乡镇,连续七天公演抗敌戏剧。压轴戏为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四幕剧《全民总动员》,阵容强大,轰动一时,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1939年1月10日,剧协机关刊物《戏剧新闻》第八、九期合刊即为“第一届戏剧节”专辑,刊载了余上沅《第一届戏剧节》、老舍《照样儿办吧》、赵铭彝《纪念第一届戏剧节》等文章。
《祝第一届戏剧节》主要回顾、总结了抗战一年来戏剧运动的发展历程,包括“话剧本身的发展”和旧剧的改良工作两方面,肯定了“八一三”以来全国戏剧运动取得的长足进步。作者针对一些文艺批评家对《放下你的鞭子》等为代表的街头话剧的批评和对“运用旧形式”的非笑,表达了反驳的意见,集中论述了戏剧领域“利用旧形式”的问题。此文既是“全国戏剧节”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茅盾抗战时期的戏剧观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抄录如下(方括号内为校理文字):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协会规定了今年的“双十”是全国第一届戏剧节。在“双十”这天,全国各地的戏剧界要动员所有的力量,作大规模的公演,除话剧外,亦将演平剧及各地方剧。据闻汉口戏剧同人已经准备了一个“集体编导的最新型的伟大群众国防剧”,全剧有25幕之多,“每幕约演20分钟”,剧名《一万个儿子》云云。
预料全国各地的戏剧界在此“第一届全国戏剧节”必将都有惊人的贡献,我预祝此第一届的全国戏剧节将为中国的抗战戏剧——尤其是此后的全国剧运,划一新纪元。
“八一三”以来,我们的戏剧运动是在飞跃地发展。在前线,在后方各大都市及农村,在士兵群中,难民收容所和伤兵医院,都有我们的戏剧工作者的踪迹。而作为“八一三”的直接产儿的,还有“长征”数千里的“孩子剧团”。
倘以全国范围的观众而言,当然是旧剧(平剧及各地方剧)所拥有的观众比话剧多;但是一年来的事实指出:在全国的抗战烽火中活跃,而且居于领导地位的,却是话剧,是多少年未[来]碰过无数次壁的人数不多的话剧运动者。
一年以来,我们的打先锋的话剧运动者,显然是朝两个目标同时努力。这两个目标,一是求话剧本身的发展,扩大它的观众的圈子;又一便是改良旧剧,在“运用旧形式”的法则下,要把旧剧提高到适合于时代的需要,成为动员民众教育民众的工具。这两个目标,本来是戏剧运动者多年工作的对象,但在“八一三”以后,现实逼迫他们非赶快完成这任务不可,而且现实也提供了从来未有完成这任务的环境。
就目前的成绩而言,话剧的观众圈子已扩大了不少;“八一三”以前,话剧在大都市如上海,已吸引了大批小市民观众,“八一三”以后,由于“上海救亡演剧队”的“长征”,以及各地方剧团的“下乡”,各战地服务团的上了火线,在广大的国土上,万千从来不知话剧为何物的民众,都已有机会和话剧接触。同时,在“运用旧形式”的法则下,新编的旧剧在前方后方都在经常地演出,虽则因为旧剧演员尚未有计划地动员起来之故,这一运动还没大规模地展开,但它有光明的前途是不容怀疑的。(下略)
(茅盾《祝第一届戏剧节》全文见文汇App及文汇读书周报微信公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