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写了一部四幕话剧,取名为《雷雨》。其后该剧一直被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名著。且不说这位青年剧作家有如此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想像力,就剧中所设置的故事情节,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那过于离奇的巧合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冤家重逢场面,使人总觉得其艺术的造作远离了生活的真实。所以《雷雨》不能算作名著。
首先,梅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被周朴园赶出周公馆,侍萍抱着生下才三天的奄奄一息的婴儿投河自尽,幸亏被鲁贵救起,后来侍萍就嫁给了鲁贵,并生下了女儿四凤,那儿子也成了鲁贵的养子,改名为鲁大海。如果说这些故事尚能让人容易理解的话,那接下来的情节就显得牵强,离奇,过于造作了。侍萍嫁给鲁贵后生下女儿四凤,十几年后四凤竟然又走上了母亲的老路,又做了周家的仆人,且同样又被周朴园的小妾生的儿子周冲爱上了。鲁大海长大后又到周家矿上当了工人,侍萍去探望女儿时竟又被周朴园的妻子带回了周家,这一家人,怎么就这么巧的都与周家有割不断的联系,事情的奇巧不免让人困惑。鲁四凤长大后在周公馆当了侍女,鲁大海长大后又到周家矿上当了工人,侍萍外出寻女又被周太太带回了周家,这一连串的剧情咋就那么巧合呢?这是不是剧作者为了编织矛盾冲突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构置的呢?
雷雨是谁写的(雷雨是谁写的话剧)
也许有人说:“无巧不成书。”是啊,当作者笔下的故事情节过于奇巧,缺乏应有的生活基础时,这样的情节巧合就会显得荒诞不经,就会让人觉得是不合生活逻辑的虚构。天下之大,工种之繁,侍萍母女两代作女佣,且都去周家。鲁大海长大也去周家矿上当了矿工。这样的情节设置整个就是为了矛盾穿织,雕琢的痕迹十分明显。
其次,侍萍当初在周家做女佣时被周朴园凌辱,并为周朴园生下两子,长子周萍,次子鲁大海。生过两个孩子的侍萍应该是个成年人。按说,成年人未经过毁容整容等特别处理的侍萍,面貌不应该有特别大的变化。况且,侍萍又为周朴园生过两个孩子,那身高,脸型,面相,甚至举手投足,周朴园怎么就是认不出来呢!第二幕中,周朴园和侍萍见面后,绕来绕去,兜了一大圈子,最后周朴园总算弄明白了侍萍的身份。这既不符合生活逻辑,也不符合人物性格。退一步讲,即便是在周朴园心目中,侍萍的形象早已荡然无存,他认为她早已不在人间了,他根本意想不到眼前的乡下女人竟会是侍萍,难道说侍萍的面目竟变化到曾为他生过两个孩子的男人都看不出来了吗?这虽然与周朴园奸诈,狡猾,冷酷,缺乏人性的性格有关,但是别忘了,他还是一个极其精明能干,老奸巨猾,脑瓜十分好使的煤矿董事长呀!他就那么健忘啊,咋就对眼前曾为他生过两个孩子的女人看不出一点迹象呢!侍萍的长子周萍可一直生活在周公馆,他与周萍的日常见面能不触景生情,想起他的母亲?在周朴园、侍萍二人的一番对话中,侍萍“哦”了五次,周朴园“哦”了十次,周朴园才认出了侍萍。单单周朴园的独词句“哦”就有五次之多,这些“哦”的是在故意兜圈子吗?还是剧作者在设置人物对话时无能为力的剧情延伸。这种剧情不符合周朴园机智奸诈,世故圆滑的性格特征。
再说,对于侍萍来说,当年的被欺侮和被摧残,三十年来的辛酸与痛苦,不堪回首的死里逃生,都源于眼前的这个让人切齿痛恨,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剧中的她竟然是平心静气地兜圈子说话,而不是火山爆发一样的怒斥和发泄,这难道真的是三十年的磨难使她变得老成持重?或是对眼前这个渣男由痛恨变为不屑,鄙视?侍萍在此刻说话的拐弯抹角,既无生活基础,也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
总之,《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曾有过广泛影响的大剧,也常常被称作是作者的代表作,但其中的情节并不是没有瑕疵,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我认为《雷雨》不能算是名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