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唐史的《新唐书》介绍

唐史的《新唐书》介绍

唐史的《新唐书》介绍《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清代王鸣盛以《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为据,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祐、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祐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书成,上距祁稿成约又二十余年矣”。

因此,“二公修书不同时明矣”。这一说法,迄今仍为部分学者沿用,都未发现王呜盛搞错的关键所在。其根源在《宋史·宋祁传》将“诏求直言”的时间误作“景祐中”,而这又是《宋祁传》中唯一的一个年号。传中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呜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但《宋史·仁宗纪》景祐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祐”,而非“景祐”。显然,《宋祁传》是将“皇祐”误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皇祐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中告成?王呜盛的失误,一是不知“景祐”当为“皇祐”,二是后来在《蛾术编》卷九考知“祁修书凡七年,而自皇祐元年至三年独秉笔,自此出知亳州,皆书局自随以至于成,凡历十六年也”,却仍然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不同时”的结论。

《宋史·宋祁传》的这一年号错误,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对》有案语注明“仁宗本纪皇祐三年春三月诏求直言”,“本传作景祐中误”而外,迄今竟似无人知晓,请同仁们注意。就整个《新唐书》的纂修而言,应当说:新修唐史前后17个年头,前10年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共同“刊修”。 《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保存了中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提供了一条线索。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这是公允的评价。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此外,由于欧阳修过分强调写史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有些史实他是有意避讳的。如后周有位大将叫韩通。他忠于后周王朝,反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欧阳修就不给他立传。这在当时就遇到同辈的议论。

由于《新唐书》历宋、元、明至清初一直占有正统地位,一般人只读《新唐书》而不读《旧唐书》,所以《新唐书》宋以来的版本远多于《旧唐书》,流传的主要版本有:⑴南宋刻本4种,分别是十四行残本,旧藏皕宋楼,现藏日本静嘉文库;同十四行元补版残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十六行残本124卷,亦藏北京图书馆;建阳书坊魏仲立刻残本,旧藏嘉业堂。⑵元刻本,明国子监根据元版修补印行。⑶明刻本3种,分别是成化年间(1465~1487)国子监刻本,万历年间(1573—1620)北京国子监二十一史本,明末毛晋汲古阁十七史本。⑷清刻本多种,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附宋董冲《唐书释音》25卷。殿本又有各种翻刻本、影刻本、排印本、缩印本以及五局合刻本、开明二十五史本等。⑸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以静嘉堂本为主,配合“北图”、“双鉴楼”及“嘉业堂”藏本,保存了《新唐书》旧刻的真面目,胜于殿本。⑹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底本用百衲本。2000年,中华书局又推出了简体横排本。 本纪第一高祖 本纪第二太宗 本纪第三高宗

本纪第四则天皇后中宗 本纪第四则天皇后中宗 本纪第五睿宗玄宗

本纪第六肃宗代宗本纪第七德宗顺宗宪宗 本纪第八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

本纪第九懿宗僖宗 本纪第十昭宗哀帝志第一礼乐一

志第二礼乐二 志第三礼乐三 志第四礼乐四

志第五礼乐五 志第六礼乐六 志第七礼乐七

志第八礼乐八 志第九礼乐九 志第十礼乐十

志第十一礼乐十一 志第十二礼乐十二 志第十三上仪卫上

志第十三下仪卫下 志第十四车服 志第十五历一

志第十六历二 志第十七上历三上 志第十七下历三下

志第十八上历四上 志第十八下历四下 志第十九历五

志第二十上历六上 志第二十下历六下 志第二十一天文一

志第二十二天文二 志第二十三天文三 志第二十四五行一

志第二十五五行二 志第二十六五行三 志第二十七地理

志第二十八地理二 志第二十九地理三 志第三十地理四

志第三十一地理五 志第三十二地理六 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上

志第三十三下地理七下 志第三十四选举志上 志第三十五选举志下

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志第三十七百官二 志第三十八百官三

志第三十九上百官四上 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 志第四十兵

志第四十一食货一 志第四十二食货二 志第四十三食货三

志第四十四食货四 志第四十五食货五 志第四十六刑法

志第四十七艺文一 志第四十八艺文二 志第四十九艺文三

志第五十艺文四 表第一宰相上 表第二宰相中

表第三宰相下 表第四方镇一 表第五方镇二

表第六方镇三 表第七方镇四 表第八方镇五

表第九方镇六 表第十上宗室世系上 表第十下宗室世系下

表第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 表第十一下宰相世系一下 表第十二上宰相世系二上

表第十二中宰相世系二中 表第十二下宰相世系二下 表第十三上宰相世系三上

表第十三下宰相世系三下 表第十四上宰相世系四上 表第十四下宰相世系四下

表第十五上宰相世系五十 表第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 列传第一后妃上

列传第二后妃下 列传第三宗室 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列传第五太宗子 列传第六三宗诸子 列传第七十一宗诸子

列传第八诸帝公主列传第九李密列传第十王窦

列传第十一薛李二刘高徐 列传第十二萧辅沈李梁列传第十三刘斐

列传第十四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列传第十五二刘殷许程柴任丘 列传第十六温皇甫二李姜崔

列传第十七杜阚王李苑罗王 列传第十八二李绩 列传第十九侯张薛

列传第二十高窦 列传第二十一房杜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列传第二十三王薛马韦 列传第二十四二李戴刘崔 列传第二十五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

列传第二十六萧瑀列传第二十七岑虞李褚姚令狐 列传第二十八苏世长(SupFree5良嗣弁)SupFree6韦云起孙伏伽张玄素

列传第二十九于高张列传第三十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列传第三十一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

列传第三十二傅吕陈 列传第三十三刘裴娄 列传第三十四崔杨窦宗祝王

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 列传第三十六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 列传第三十七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列传第三十八唐张徐列传第三十九崔徐苏豆卢 列传第四十狄郝朱

列传第四十一二玮陆二李杜列传第四十二裴刘魏李吉列传第四十三张韦韩宋辛二李裴

列传第四十四武李贾白 列传第四十五五王 列传第四十六刘钟崔二王

列传第四十七魏韦郭 列传第四十七魏韦郭 列传第四十八李萧卢韦赵和

列传第四十九姚宋列传第五十苏张列传第五十一魏卢李杜张韩

列传第五十二张源裴 列传第五十三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列传第五十四裴崔卢李王严

列传第五十五裴阳宋杨崔李解 列传第五十六宗室宰相 列传第五十七刘吴韦蒋柳沈

列传第五十八二郭两王张牛 列传第五十九宇文韦杨王 列传第六十哥舒高封

列传第六十一李光弼列传第六十二郭子仪列传第六十三二李马路

列传第六十四房张李 列传第六十五崔苗二裴吕 列传第六十六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列传第六十七李杨崔柳韦路 列传第六十八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 列传第六十九来田侯崔严

列传第七十元王黎杨严窦 列传第七十一二李 列传第七十二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

列传第七十三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 列传第七十四刘第五班王李列传第七十五李常赵崔齐卢

列传第七十六关董袁赵窦 列传第七十七张姜武李宋 列传第七十八段颜

列传第七十九李晟列传第八十马浑 列传第八十一杨戴阳二李韩杜邢

列传第八十二陆贽列传第八十三韦张严韩 列传第八十四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

列传第八十五徐吕孟刘杨潘崔韦 列传第八十六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列传第八十七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

列传第八十八孔穆崔柳杨马 列传第八十九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 列传第九十三郑高权崔

列传第九十一贾杜令狐 列传第九十二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列传第九十三韦王陆刘柳程

列传第九十四杜裴李韦 列传第九十五二高伊朱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列传第九十六李乌王杨曹高刘石

列传第九十七于王二杜范列传第九十八裴度列传第九十九二李元牛杨

列传第一百窦刘二张杨熊柏 列传第一百一韩愈列传一百二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

列传第一百三刘蕡列传第一百四李郑二王贾舒 列传第一百五李德裕

列传第一百六陈三李曹刘 列传第一百七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 列传第一百八毕崔刘陆郑朱韩

列传第一百九马杨路卢 列传第一百一十郑二王韦张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二王诸葛李孟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杨时朱孙 列传一百一十四高赵田朱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三刘成杜钟张王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忠义上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忠义下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列传第一百二十孝友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循吏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儒学上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儒学中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儒学下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文艺下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

列传第一百三十列女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外戚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宦者下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酷吏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籓镇魏博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籓镇镇冀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籓镇卢龙列传第一百三十八籓镇淄青横海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籓镇宣武彰义泽潞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突厥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突厥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吐蕃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回鹘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回鹘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沙陀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北狄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南蛮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南蛮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奸臣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奸臣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叛臣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叛臣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逆臣上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逆臣中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 ●附录进新唐书表

唐史_史麒麟_史唐春

上一篇: 探秘神话世界:揭秘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神话故事
下一篇: 中国文化|《山海经》中的6个美丽传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