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夷坚志》不少故事说到“疠鬼”的形象都是超大型的,像是科幻大片里的巨兽,它通常有破坏力,可以干扰现实世界。一般来说,这种巨型鬼不会带来好事||每晚九点半,祥宏讲夷坚@北京FM98.6
【原文】
族人洪洋自乐平还所居,日已暮,二仆荷轿,一仆负担,必欲以中夜至家。邑之南二十里曰吴口市,又五里曰鱼陂畈,到彼时已二更,微有月明,闻大声发山间,如巨木数十本摧折者。其响渐近,洋谓为虎,而虎声亦不至是,心知其异矣,亟下车,与仆谋所避处。
将复还吴口,已不可,欲前行,则去人居尚远,进退无策。望道左小涧无水,可以蔽匿,即趋而下,其物已在前立,身长可三丈,从顶至踵皆灯也。二轿仆震怖殆死,担仆窜入轿中屏息。洋素持观音大悲咒,急诵之,且数百遍,物植立不动,洋亦丧胆仆地,然诵咒不辍。物稍退步,相去差远,呼曰:“我去矣。”径往畈下一里许,入小民家,遂不见。
洋归而病,一年乃愈。担仆亦然,二轿仆皆死。后访畈下民家,阖门五六口,咸死于疫,始知异物盖疠鬼云。
【白话语音文字版】
洪迈说,我的族人洪洋从乐平(江西)回家,天色已晚,两个仆人抬着轿子,一个仆人挑着担子。初步打算,不管今天多晚,哪怕是半夜也得到家。乐平县城以南20里的地方叫吴口市(市镇),继续南行五里,到鱼陂畈的时候已经是二更时分了,天上有微微的月光。
此时,主仆四人忽然听到山间发出巨大响声,好像是几十棵大树折断的声音,而且声音逐渐靠近,洪洋怕是老虎,但细想又不太像,总之感觉不妙。他马上下轿跟仆人准备找地方躲躲。想返回吴口,又想既然已走出五里,懒得回去;如果再往前走,距离人烟稠密的市镇又很远,就在犹豫不决之时,他们忽然看见路左有个小山涧,里面没有水,感觉能躲人,于是洪洋带着仆人转到路左小山涧。此时,只见有个东西站在他们前面!那是一个很可怕的身形,身高三丈,从头到脚都点着灯。两个抬轿子的仆人看到这个巨怪,快给吓死了!刚才挑担的仆人一下钻到轿子里去躲着,大气不敢出。
洪洋平时常诵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此时,他赶紧念诵《大悲咒》,念了好几百遍,那大怪物站在那儿不动,洪洋吓破胆了,摔倒在地,但《大悲咒》一刻没停,那东西稍微往后退了退,离的也不算太远,他忽然说了一句话:“我走了!”于是“它”走到畈下一里地的地方,正好路边有户百姓,他走到人家里就看不见了。
洪洋回家后,病了一年才好,挑担子的仆人也一样。两个抬轿子的仆人倒霉了,他们后来都死了。洪洋得空的时候,去鱼陂畈查访那户百姓,原来这家有五六口人,后来都得疫病死了。洪洋才意识到,那天晚上碰到的估计是个疠鬼!
【祥宏点评】:疠鬼,通常指的是引起传染病、疫病的鬼怪;吴口市,宋代说到“市”,通常指的是一个市镇、或者城里面的商业区、专业市场;鱼陂畈,这个“陂”指的水塘、鱼塘或者是鱼塘旁的岸边环境。“畈”本意是一片田地;洪洋的家应该也在鄱阳,跟乐平距离不远;洪洋这个经历是比较吓人的,有点匪夷所思,也算是一种时空重叠。那高个儿疠鬼能走进人家中,说明他不一定是实体;这故事也算是大悲咒感应的故事,毕竟洪洋念诵大悲咒使怪物不敢前行。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故事专辑,长按收听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聚少成多,善莫大焉
(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6-《夷坚志》中的“超自然事件”综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