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为什么大部分人宁愿相信野史小说,也不愿意相信正史?

为什么大部分人宁愿相信野史小说,也不愿意相信正史?

为什么大部分人宁愿相信野史小说,也不愿意相信正史?因为大部分人就是从野史小说之中了解历史,而并不是从正史之中学习历史。首先,正史和野史小说的服务对象就不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

因为大部分人就是从野史小说之中了解历史,而并不是从正史之中学习历史。

首先,正史和野史小说的服务对象就不一样。

早在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班固眼中的小说,指的是街头巷尾的那些言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野史,毕竟现在有个成语叫“稗官野史”,而且班固似乎瞧不起小说野史,说它是“刍荛狂夫之议”,不值一提,君子是不屑为之的。然而他也承认“然亦弗灭也”。尽管统治者可能并不喜欢野史,然而野史还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因为群众就是通过野史来认知历史,将历史的记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播下去。古代的老百姓,要认知历史大概只有靠野史,他们根本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阅读卷帙浩繁的正史著作。

因为正史的阅读对象就不是普通的老百姓,正史也不是为了老百姓而写。像司马迁,就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宋神宗在为司马光《资治通鉴》写的序言中说:“存王道之正,垂鉴戒於后世者也。”可见正史为帝王将相之书,是为了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更好制定政策,来避免重蹈覆辙,起到了劝谏的作用。而野史,虽然也有教化的作用,然而也有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好奇心,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只要老百姓觉得有趣,野史便是能得到传播的价值。譬如,作为普通百姓,你是觉得阅读隋炀帝时期的奏章有趣,还是觉得隋炀帝艳史有趣呢?那当然是后者了。

其次,正史与野史并不是完全泾渭分明的,史学家在写作正史的时候,有时不得不求助于野史。

其实史官在写作正史的时候,为了可读性,还有某些历史事件过去很久了,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已经模糊了,有时必须采取小说化的写法,发挥想象力,仿佛自己当时就在现场。他们也必须收集稗官野史,甚至可能不辨真假,直接就当正史对待了。这种做法屡见不鲜。

比如说司马迁写作鸿门宴,写作烽火戏诸侯,绳池会,其发生的年代,连最近的鸿门宴都已经一百年之久,司马迁当然不可能在现场,所以他会采取小说化虚构的方法,更何况司马迁游历天下,本来就接触了不少民间野史;再比如说,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讲述了王昭君的故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然而汉书并没有昭君主动出塞的说法,只是说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单于。所以大致可以肯定,范晔吸收了当时的野史小说的说法;再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来就是个大乱世,怪力乱神本来就丰富,而且那个时期许多政权都时间很短,由于战乱等因素史籍散失很多,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说:

而当时臣子,亦各记录。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尔朱之乱,并皆散亡。

所以唐代人写晋朝,肯定要参考不少野史记录,所以《晋书》不仅有怪力乱神,还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羊献容嫁给刘曜后,皇后本纪说她生了两个孩子,而刘曜载记则说三个,那到底是两个还是三个呢?出现这样的矛盾,很可能就是记录的来源不一样所造成的。

所以历史学家所要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辨别真伪、考镜源流,从不同的史料之中寻找最接近真相的答案。然而野史却降低了这样的负担,野史可能是真事,也可能是假的,野史也是可以考证的。然而野史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考证真假,而是迎合老百姓的心理预期,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和道德观念,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的野史,才可以代代传播下去,变成脍炙人口的东西。

第三,从历史上来看,野史的传播路径丰富,而且统治集团越来越重视野史的传播与发展。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了“《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今所见汉人小说”,’“六朝之鬼神志怪书”。其实所谓汉代小说,许多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因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审美大发展的时代。然而那个时代的野史传播路径相对比较单一,发生巨大变化的是从宋代开始的,市民社会的诞生,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更多地接触到野史小说。

那个时代适合市民休闲娱乐的项目增多,产生了平话,说书,南戏等多种娱乐形式,也产生了不少有名的说书艺人,还产生了勾栏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南宋百姓成群结队前往勾栏瓦肆观赏戏曲等艺术,了解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历史事件,会产生正史叙事,民间叙事,文学叙事三种互有影响然而略微有差别的叙事模式,而说书艺人就是要把这三种结合,创作出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从而使得野史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播,而这是正史著作无法达到的。

到了元明清时代,则是通过戏曲、小说等白话文形式,同时说书艺人如柳敬亭,赢得了不少百姓的青睐,这些都让百姓了解历史。而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百姓知晓忠孝节义的道理,完善他们的道德,创造出儒家理想的世界。一句话,这些野史小说,本来就蕴含着儒家学者们治理天下的愿望,本来就是要让百姓们相信的,本身就经过了他们的加工。所以你现在问一个普通人,谁是刘备?他能跟你说上几句,为什么呢?因为刘备本身就是忠义的化身,包含着道德和理想,本身就是再加工的结果。

所以说,野史的传承和流变,往往是民间和读书阶层统治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脍炙人口的野史小说作品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像《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既符合民众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愿景,又符合了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再加上统治集团对忠孝节义的推崇,从三国到明朝,几千多年不断传承,这才有了《三国演义》的诞生;另外,文人也是要亲近民间的,他们在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同时,也不断吸收着民间的养分。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杨贵妃故事的传承。其实在正史中,唐玄宗固然对贵妃有感情,然而史官们的主要角度是抨击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然而自从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以来,杨贵妃的故事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帝王的爱情悲剧,并且为民间所接受,而元明清时期的文人们,就接受了这一民间叙事,创作出《梧桐雨》、《长生殿》等作品,广为流传。这就是典型的多重因素导致传承演变的结果。

所以,许多人相信野史小说,并不是说这个野史就是真实的,而是,符合某一时代普通民众真实的心理预期、审美趣味、主流意识,也是文人集团、统治阶层等多重推动发展的结果。就如同,不少人觉得《陆贞传奇》好看,本身就是因为喜欢看小女孩的爱情故事,或者迎合玛丽苏而已,不知有多少人,真正在乎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奸臣陆令萱呢?

上一篇: 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求职轶事么?
下一篇: 怎样读《三国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